没有材料的自传(第70/137页)

228.我喜欢散文的理由

我更喜欢散文而不是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纯粹是个人原因:我没有选择,因为我不会写韵文。第二个原因适用于每个人,然而,我不认为散文只是一种诗歌的影子或伪装形式。散文值得细看,因为它关系到一切艺术价值的本质所在。

我将诗歌看作一种介于音乐和散文之间的中间阶段。和音乐一样,诗歌要遵从音韵节律,即使没有严格的韵律,他们的存在仍然受到格、约束、压抑和责难的自动机制的影响。在散文中,我们可以自由发挥。我们可以在思考的同时加入音乐的韵律。我们可以置身诗歌之外,加入诗歌的节律。偶尔出现诗韵不会扰乱散文,但是,偶尔出现散文的节奏会毁掉诗歌。

散文将一切艺术囊括其中,部分是因为语言包含了整个世界,部分是因为不受限制的语言包含了一切表达和思考的可能性。在散文中,通过转换句,我们可以渲染一切:绘画只能通过颜色和形态直接渲染,就其本身而言,它没有内在维度;同样,音乐只能通过韵律直接渲染,就其本身而言,它没有正式形体,更不用说第二形体,即思想;建筑师必须要从特定的、坚硬的外在事物中找到结构,我们带着韵律、犹豫、连续性和流动性来建造房子;雕刻家必须将真实留给世界,没有变体过程带来的氛围;最后是诗歌,诗人就像秘密社团的新加入者,是纪律和惯例的奴仆(尽管出于自愿)。

我确信,在一个完美的文明世界中,除了散文没有其他艺术。日落就是日落,我们只是通过言语艺术理解它们,用一种可理解的音乐色彩表现出来。我们没有雕刻实体,而是让它们保持原有的柔软轮廓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温热。我们造房子是为了住进去,这终究也是造房子的目的所在。由于诗歌明显有点幼稚,容易记住,是一种初级的辅助形式,所以诗歌是为儿童而写的,是他们学习散文的准备阶段。

哪怕是被我们称作次要艺术的东西,它们在散文中也能找到共鸣。散文为自己唱歌,为自己跳舞,为自己朗诵。散文中有踩着妙曼舞步的文字韵律,表达的思想就像剥去外衣,露出堪称典范的真实感官。散文中还有伟大演员的微妙手势,文字带着一种节奏,将宇宙中的无形奥秘转变成有形物质。

229.联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经典作者从来不会谈到晚霞,但是,读他们的作品时,我了解了绚丽多彩的晚霞。在句法能力——我们通过它来区分存在、声音和形状的价值——和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就是能感知到蓝天实际上是绿色的,以及蓝绿的天空中掺杂着多少黄——之间存在一种联系。

它可归结为——区分和辨别的能力。没有句法,就没有经久不衰的情感。不朽依赖文法家而存在。

230.生活是一种压迫

阅读意味着在他人之手的牵引下做梦。阅读时漫不经心,思想走神,就意味着松开了那只手。肤浅地读书是读得好、读得深的最好办法。

生活是多么卑劣可鄙啊!注意,因为它卑劣可鄙,尽管你什么也不想要,生活却总是把一切强加于你,一切都不依赖你的意志或者意志中的幻觉而转移。

死亡意味着完全变成他者。所以,自杀是一种怯懦:它意味着完全屈服于生活。

231.艺术是替代品

艺术是行动或生活的替代品。如果生活是情感的矫饰表达,那么艺术是情感的理智表达。通过梦,我们可以得到得不到的、尝试不能尝试的、实现不能实现的一切。这就是我们创造艺术的目的。在其他时候,我们的情感如此强烈,尽管付之行动,这种行动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生活中剩下的那些未被表达的情感,被用于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去。有两种艺术家:一种表达他没有的情感,另一种表达他多余的情感。

232.现实是想象的插曲

……想象的插曲,我们称作现实。

连续下了两天雨,阴冷晦暗的天空飘起雨点,那色调刺痛我的灵魂。连续两天……感觉使我伤感,我将它反射在窗户上,融入淅淅沥沥的雨声和倾盆大雨里。我的心被雨水淹没,我的回忆已变成焦虑。

尽管我不觉得疲惫,也没有理由觉得疲惫,我还是想马上去睡觉。我回到快乐的童年,邻家院子里有一只色彩鲜艳的翠绿鹦鹉。它的饶舌学语不会因下雨而生出悲凉,它栖身自己的避难所,叫声里蕴含着恒久不变的调子,像年代久远的留声机在这悲怆气氛里转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