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德国的纳粹化:一九三三-一九三四年(第11/22页)
你的怀着真诚友谊与感激之情的
阿道夫·希特勒
这封用亲密的「你」来称呼的信,刊登在一九三四年一月二日纳粹党的主要日报《人民观察家报》上,对于暂时缓和冲锋队中存在的不满情绪,起了很大作用。在圣诞节和新年的普遍善意气氛中,冲锋队和陆军的斗争,激进的纳粹党分子要求进行「第二次革命」的叫嚣暂时平息下去了。
四 纳粹外交政策的发端
《西方的衰亡》的作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评论希特勒轻而易举地在一九三三年征服了德国和把德国纳粹化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这不是胜利,因为没有敌手。」他在那年年初就写道:「这次攫夺政权——我是怀着忧惧的心情看着他们那么大张旗鼓地每天庆祝的。如果到取得真正的肯定的胜利时再这样,会更好些,也就是在外交方面取得胜利的时候。别的都不是胜利。」
这位哲学家兼历史学家一度是纳粹党人的偶像,不过为时不长,最后双方都失却了魅力。他当时这种急躁态度未免过分。因为希特勒要着手征服全世界之前必先征服德国。一旦他消灭了国内的反对者——或者说他们自行消灭了——以后,他就马上转到了一直最使他感到兴趣的方面:外交事务方面了。
一九三三年春季,德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可能更糟糕了。第三帝国在外交上处于孤立、军事上陷于无力的地位,整个世界对于纳粹的暴行,特别是迫害犹太人,感到憎恶。德国的邻邦,特别是法国和波兰,态度是敌对的和多疑的,早在一九三三年三月,波兰在但泽举行了一次军事示威之后,毕苏斯基元帅向法国人表示最好联合起来对德国进行一次预防性的战争。甚至墨索里尼对于希特勒上台执政,事实上也并不热心,尽管在表面上他装出欢迎第二个法西斯国家的出现的姿态。一个在潜力上大大地强于意大利的国家的元首,很可能不久就使领袖(Duce)黯然失色。一个狂热的泛日耳曼德国对奥地利和巴尔干各国会有野心,而在这些地方,那位意大利独裁者也已经提出过他的领土要求了。苏联对纳粹德国的敌意是很显然的,因为它是一九二一年以来共和制德国的唯一友人。这样,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第三帝国的确是孤立无友的。而且,它又没有武装,或者说,同它的高度武装的邻邦对比之下,相对地来说是如此。
因此,希特勒外交政策的当前战略和策略,是由德国的软弱和孤立处境这个残酷现实所决定的。但是,自相矛盾的是,这种处境又提供了符合他自己和大多数德国人民最强烈的希望的自然目标:在不致引起制裁的情况下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在不致引起战争的情况下重新武装。只有在他完成了这双重的短期目标以后,他才有军事力量,能毫无牵制地实现既定的长期外交目的,它的具体目标和方法是他早在《我的奋斗》中就十分坦率和十分详尽地规定了的。
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显然是以宣传裁军和和平的方法来迷惑德国在欧洲的敌手,同时张大眼睛寻找他们集体甲胄中的弱点。一九三三年五月十七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了「和平演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漂亮的演说之一,是欺骗宣传的杰作,它不仅深深地打动了德国人民的心,使他们团结在他的背后,而且在国外造成了一个深刻的、使人有好感的印象。就在前一天,罗斯福总统刚刚向四十四个国家的元首发出了一封动人的信件,概述了美国在裁军和和平方面的计划和希望,呼吁废除一切进攻性武器——轰炸机、坦克、机动重炮。希特勒很快地响应了总统的呼吁,并且加以充分的利用。
我在昨天晚上获悉罗斯福总统提出的建议,德国政府对他的建议表示最热烈的感谢。德国政府愿意同意这个克服国际危机的方法——对于那些希望合作起来维持和平的人来说,总统的建议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德国完全愿意放弃一切进攻性武器,如果有武装的国家也销毁他们的进攻性武器的话——德国也完全愿意解散它的全部军队,销毁它现有的少量武器,如果邻国也这样做的话——德国愿意同意任何庄严的互不侵犯条约,因为它并不想进攻别国,而只想谋求安全。
这篇演说,还有不少温和的辞句和热爱和平的表白,使得忧心忡忡的世界感到又惊又喜。德国不要战争。战争是「疯狂透顶的事」。它会「造成现有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崩溃」。纳粹德国并不希望把其他国家的人民「德国化」。「上一世纪的心理状态使人们认为他们要把波兰人和法国人变成德国人,这种心理状态同我们是格格不入的——法国人、波兰人和其他国家的人民都是我们的邻人,我们知道,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改变这一客观现实,否则,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