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德国的纳粹化:一九三三-一九三四年(第12/22页)

但是其中有一个警告。德国要求同所有其他国家享有平等待遇,特别是在军备方面。如果不能得到平等待遇,德国宁可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

但是在西方世界同声庆贺希特勒出乎意料的讲道理的时候,这个警告没有得到注意。伦敦《泰晤士报》也认为,希特勒的平等待遇的要求是「驳不倒的」。工党机关报伦敦《每日先驱报》要求相信希特勒的话。保守的伦敦《旁观者》周刊认为希特勒已响应了罗斯福的呼吁,这个姿态使惶惶不安的世界有了新的希望。在华盛顿,据德国官方通讯社引述总统的秘书的话说:

「总统对于希特勒接受他的建议感到很鼓舞。」

从这个性格暴躁的纳粹独裁者口中出来的,竟不是如许多人所预料的强横威胁,而是甜言蜜语,全世界都给迷住了。而在国会中,甚至社会党议员,那些还没有被投入牢中或自行逃亡的议员,也没有一个表示异议,都投票赞成希特勒的外交政策演说,使得国会能够一致地予以通过。

但是,希特勒的警告并不是空口说说的,当十月初看到协约国坚持要在八年之后才肯把它们的军备降低到德国水平的时候,他就在十月十四日突然宣布,由于其他大国在日内瓦不肯给予德国平等待遇,德国立即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与此同时,他采取了其他三个步骤:解散了国会,宣布他将把他的退出日内瓦会议的决定交付全国公民投票来认可,最后命令国防部长冯·勃洛姆堡将军向军队发出秘密指示,如果国际联盟采取制裁行动,就要抵抗武装进攻。

这个轻率的行动表明,希特勒在春天的和解演说是多么虚伪。这是他在外交方面的第一次公开赌博。它意味着从此以后,纳粹德国打算不顾任何裁军协定和凡尔赛和约而重新武装。这是有意的冒险——也是许多次有意冒险中的第一次。后来在纽伦堡公布出来的勃洛姆堡发给陆海军的秘密指示,不仅说明希特勒冒了可能受到制裁的风险,而且也说明,如果当初真的受到制裁,德国的处境是毫无希望的。这项指示规定了德军在西方对付法国和在东方对付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具体防线,命令它们要「尽可能久地守住」这些防线。从勃洛姆堡的命令中可以看出,至少德国的将军们对于德国防线是否能守住片刻是不抱任何幻想的。

在以后持续三年的时期中,直到德国一九三六年重新占领了已经被解除武装的莱因河左岸,曾经发生了许多次危机,目前这次危。机只是其中的第一次而已。当时,协约国本来是可以实行制裁的,倒不是因为希特勒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而是因为违反凡尔赛和约中解除武装的条款,这种违约行为在德国存在至少已有两年了,甚至在希特勒上台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可以肯定他说,协约国在当时的军力是很容易压倒德国的,同样也可以肯定他说,如果采取这样一个行动,在第三帝国诞生的头一年就可以把它掐死。但是,这个前奥地利流浪汉的过人之处在于,在一个很长时期里,他对国外对手有多少胆略就像他当年对国内对手的估计一样,了解得极其到家,简直不可思议。在这次危机中,正如在以后一直到一九三九年连续不断出现的更大的危机中一样,胜利的协约国由于分歧太深刻、感觉大迟钝、眼光大短浅,以致不能了解莱因河对岸所发生的事情的性质或者方向,因此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在这一点上,希特勒的估计是很正确的,正如过去和以后他对本国人民所作的估计一样。他很知道,在公民投票中,德国人民会表示什么意见。他把公民投票和国会清一色的纳粹党议员的新选举规定在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二日举行,这是在德国人的记忆中仍引起怨恨情绪的国耻日一九一八年停战纪念日的后一天。

十一月四日,他在布累斯劳举行的一次竞选大会上说:「我们一定要使这一天在我国人民的历史上成为得救的一天——历史将这么记载:在十一月十一日,德国人民正式丧失了它的荣誉,而在十五年后的十一月十二日,德国人民又恢复了它的荣誉。」在投票的前夕十一月十一日,德高望重的兴登堡向全国发表广播演说,支持希特勒:「明天你们要表现出坚决的民族团结和对政府的支持。同我和国家总理一起拥护权利平等和光荣和平的原则,让全世界看到。我们已恢复了德国的统一,而且在上帝的帮助下能够维持德国的在经过了十五年的挫折失望和对战败后果怀了十五年的愤懑不平以后,德国人民的反应几乎是一致的。合格选民之中约有九十六%参加了投票,其中有九十五%赞成德国退出日内瓦会议。至于赞成国会的单一纳粹党候选人名单(其中包括休根堡和寥寥几个非纳粹党人)的则有九十二%。甚至在达豪集中营中,被拘的二千二百四十二人中有二千一百五十四人投票赞成那个把他们拘禁起来的政府!话也不错,在不少地方,对于没有出来投票或者票投得不对的人,曾经进行过威胁;而且在有些情况下,也曾经有人担心,如果投票反对这个政权,可能被侦察出来而受到报复。但是,即使把这种种保留计算在内,这次选举(至少其计算是诚实的)是阿道夫·希特勒的一次惊人胜利。毫无疑问,他那样反抗外面世界,是得到德国人民的压倒多数的拥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