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核辐射禁区:鬼城切尔诺贝利(第8/8页)
城市不大,人烟稀疏,但是很漂亮,到处都种着花儿各式各样的房子散立路旁,风格独特。自然环境秀丽,茫茫绿野,绿波随风而动。蓝天白云,跟灾难没有任何关系。与切尔诺贝利,找不到一丝相似。
我们执着于寻找当年核泄漏事件的亲历者,和灾难后还在里面工作过的人,想从他们那儿找到一些不一样的故事。关于切尔诺贝利,我们听到了太多传说,读到了太多他言。只有亲历者的故事,才会是最真实的。
寻访了很多人,斯拉维季奇和托尔耶什那给了我们同样的态度,拒绝。
最后我们放弃了,缘于我们静下来,坐在一个小区里休息的时候,亲眼所见的那一切。没有冲击,全是感染。
另外一个安宁、祥和的小区。
我们坐在长凳上,不时地,有路人微笑着挥手跟我们打招呼。老年人在跟孙子讲故事,年轻的妈妈和年幼的孩子捉迷藏,初为人父母的夫妻蹲在婴儿车前逗着小宝贝,小青年们三五成群地追逐着篮球,一对老夫妻在晒着太阳喃喃细语……这儿也有一个游乐场,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天真的,幸福的,满足的,安详的。
眼前的这一切,让我有点入神,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一般,乐在其中。一切是那么的平静,美好。我们改变了主意,不继续寻找、追问了。
这是人们理想中的生活状态,他们经历了灾难,又重新站了起来,过上了新生活。很艰难,但他们做到了,而且无法更完美。再提切尔诺贝利的事故,就是在揭人们心里的伤疤。这太残忍。
灾难已经过去许久,在每个人的心里,那依然是一片敏感地带。
在乌克兰,任何与核有关的话题,都会触动乌克兰民众的敏感神经。需不需要发展核电、核电安全如何保障、核废料如何处理等话题,乌克兰社会一直存在各种议论。
在白俄罗斯,受灾严重的戈梅利州,父母们纷纷把儿女送往遥远的地方上学,希望下一辈们毕业之后,不要再回到自己的家乡。白俄罗斯人,已经到了谈“核”色变的程度。很多人认为,任何新的核事故,都将使这个国家走向毁灭。
骄傲的白俄罗斯人,在每年的4月26日,都会端着白蜡烛自发地走上街头,展开悼念活动。
核阴影一直都存在,希望时间能抚平受灾人民心里的伤痛。也只有时间,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自然的灾难面前,人很渺小。我们没办法去抵御和预防但是像切尔诺贝利核泄漏这种人为的事故,是能够阻止其发生的。乌克兰的这一趟,给我们最大的反思,就是希望不要再出现人为的灾难。生命脆弱。
核是把双刃剑,人类能利用好它,快捷、高速,或者廉价种种好处。但是剑的另外一刃会带来巨大的伤害,身体上的心理上的。这个矛盾命题我们无法化解,它是留给全人类的课题。
28年前的那场举世震惊的大灾难,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积极的一面是,人们都勇敢地重新站了起来,摆脱过去,铸造新生活。有悲伤的过去做对比,新的未来就更加弥足珍贵。
没有遗憾,我们满意地离开了切尔诺贝利。
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交界的一条河边,我们看到了一座石碑,上面写着:时间会抹平一切,所有的伤痛已经过去。
当地人不愿意离开故土,也不愿意提及往事。唯寄望于时间,抹平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