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核辐射禁区:鬼城切尔诺贝利(第5/8页)
推开一扇门,把我吓得不轻,又一具干尸出现在眼前,这次是真的,不是玩具。应该是一头窜上来觅食的野狼,触碰或误食到了辐射源,死在了这里。我又想起了电影里,那些变异动物们的模样。越想越恐怖,要真从哪儿钻出来一头,我们扛不住。
这干尸让人瘆得慌,我拦住梁红,没敢让她看。
终于爬上了楼顶。遍地尘埃,零落青苔。盖革计数器疯了似的嘶鸣,显示30毫西弗,超过了警戒线100倍。我算了算,距离累加辐射值还有点儿空间,我们还能在上面再多待一会儿。
魏凯拿着机器拍摄,高辐射之下,我们说话的声音像被电波干扰般,夹杂着“咝咝”的声音,听不清楚,干脆就对口型了。
登高望远,极目远眺,整个普里皮亚季尽收眼底。空旷的楼顶、高耸的烟囱、被树叶遮盖的街道,安然静候。路灯和电线杆钻破了绿色,但使命已不再。透过密林的缝隙,能看见许多已经坍塌的楼房。
此时,我唯一的感觉就是震撼,整个世界,“震耳欲聋地安静。关掉盖革计数器,可以想象一下这种场景:置身于一座城市的中央,站在一栋大厦顶层,没有人声鼎沸、没有鸡鸣狗吠、没有车水马龙,连鸟鸣啾啾都没有。没有任何城市的声音,只有风声。感觉不到任何人类活动过的踪迹。
安静,死寂,死城一般的沉寂。
背后,是那种莫名的恐怖,深入内心,毛骨悚然。打开盖革计数器,急促的“嘀嘀”声音,仿佛“鬼城”的索命音让人不寒而栗。
3公里,石棺的致命诱惑
“这才是探险的乐趣,这才是来切尔诺贝利的价值。”下了楼,我边套防护服边说。
接下来的路,我们必须穿防护服了。向导说,对外开放的区域,都是进行过严格清理的,包括土质和周围的植物都清理过,辐射值在安全范围之内。但是我们去的幼儿园和上的那栋大楼,都是从未对外开放的地方,辐射量都很大。再暴露下去,就很危险。
回到车上,计划路线,是到爆炸中心外围开一圈,然后从另外一条路返回。
汽车再也没有停,只在爆炸的4号反应堆外面路过。最近的时候,我们离封锁4号反应堆的石棺只有几十米远。
向导说,那里面封印着恶魔。是世界上最神秘、最致命的地方。我来切尔诺贝利,就是因为它致命的诱惑。
这个石棺,就是切尔诺贝利的恐怖之源。有200吨的铀,1吨致命的钚,上千吨的实木、铅和沙子,融在一起像陶瓷一样,被封存在里面。
当年爆炸发生后,核辐射非常高,无法进行稀释、消除。为了抑制其强放射性和剩余的破碎堆芯继续溶解,甚至重返临界再次爆炸,政府只能紧急施工,采用大量的中子吸收材料、冷却材料和屏蔽材料,修建一座堡垒,将4号反应堆全面覆盖。形成了现在石棺的模样。
科学家说,这里要完全消除核辐射的影响,需要24万年。对于人类来说,这个时间就是永远。
原计划,这个石棺的使用寿命是10年,但现在28年过去了,它还在工作。石棺内部的高辐射性,使混凝土发生脆化,开始裂缝。高温核燃料还与封盖物反应,产生的气体制造了很大的内部压力。现在石棺一直在漏水,甚至有可能坍塌。乌克兰政府已经准备重新修葺。
来之前,我想都不敢想,自己竟然能从石棺身边经过。这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之一。车子划过的刹那,我把盖革计数器伸出了车窗。瞬间我就体验到了一种无声的震撼:100倍!外面的辐射值是车里的整整100倍!
危险是如此的真切,我们却看不见它。
突然车子停了。做谢尔盖上校的工作起了作用,向导把我们带进了切尔诺贝利的纪念园。
一个苗圃围绕起来的园区。与我们一路所见的建筑都那么破落风尘不同,这里的一切都是新的。不再肃杀,但却肃穆。
迎面而来的,是一堵墙,上面镌着很多铭碑,每个碑上都刻着一个人名。他们是第一批到达这里的消防员,牺牲在了这里。墙壁的正中央,挂着一口大钟,警钟长鸣,这是我的理解。旁边是一个十字架,英雄们安息。
园区中央,是一座纪念碑。一只手托着一座挂着钟的大楼。
回头,背后居然就是4号反应堆的另外一面。它就在我的面前,我离它只有十几米,就一堵墙的距离!
盖革计数器也应景地疯叫起来,我身上的辐射值已经接近设定的安全极限了。再靠近,就是自杀。真没办法了,切尔诺贝利的杀伤力无色无味,带来的恐怖却是如此的实实在在北京的雾霾还能看得见呢。
石棺就在我眼前,我却只能挥手和它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