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萌起(第32/42页)

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是包豪斯培养出来的杰出工业设计师、平面设计家、建筑师、设计教育 家,他是瑞士人。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战后建立了乌尔姆设计学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Ulm),从而把包豪斯的设计思想传播到世界,影响了很多设计师。

1924—1927年期间比尔在包豪斯学习,之后继续读研究生,直到1929年,师从过瓦西里·康定斯基、保罗·克利、奥斯卡·施莱莫等人。毕业之后他回到瑞士的苏黎世。1932—1933年动手设计了自己的住宅,这是他的第一个设计项目。他大部分时间集中在平面设计,重要作品绝大部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创作的,其设计风格洗练、典雅,对于推动1950年代的“国际主义”风格起到很大的作用。关于他的设计和影响,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比较详细地介绍。

奥托·林迪格(Otto Lindig, 1881—1966)是包豪斯培养出来的陶瓷设计师。他出生于德国的波斯涅克(Pößneck),1913—1915年进入魏玛工艺美术学校(the Weimar Kunstgewerbeschule: the Weimar Arts and Crafts School)学习雕塑、建筑模型,后于1920年进入包豪斯,跟随雕塑家杰哈德·马克斯和包豪斯的首席陶瓷师傅马克斯·克雷汉(Max Krehan, 1875—1925)学习。他在魏玛包豪斯完成了全部陶瓷学分,获得学位,并于1923年在校举办了自己的第一个陶瓷设计展览,展出各种陶瓷用具,陶罐、陶瓷餐具系列。在校学习期间,林迪格和一些新进的师生一起,支持学校“技术和艺术结合”的办学方向,他们的立场得到格罗皮乌斯的支持,于1924年任命他主管陶瓷专业的生产,接管了学院的陶瓷工作坊。他们根据批量生产的要求,开始从手工陶艺转向模具制陶,从而进入了批量生产阶段。

1925年,包豪斯迁移到德绍,陶瓷工作坊转归魏玛国立建筑学校(the State Building School of Weimar)辖下,成为该校的陶瓷系(the Ceramics Department),林迪格留下来继续管理生产,直到1930年为止。这一年,他从学校租下陶瓷工作坊和窑,作为自己的工作坊,制作自己设计的陶瓷。

奥托·林迪格1935年设计的水壶。

根塔·斯托兹1926—1927年间设计的挂毯。

克里斯蒂安·戴尔1936年设计的『总统』6631型台灯。

马克斯·比尔1956年设计的墙上挂钟。

根塔·斯托兹的学生提交的织造工作单,(1925)。

玛丽安·布兰特的拼贴作品之一《我》(Me, 1927—1928)。

玛丽安·布兰特设计的套装咖啡具,(1924)。

林迪格的陶瓷设计标志着包豪斯的转型:从纯粹手工向批量化转化,从1923年、1924年魏玛包豪斯的几次展览上都可以看到这个转化的成果。

在包豪斯织造工作室的发展中,根塔·斯托兹(Gunta Stolzl, 1897—1983)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位当时包豪斯唯一的女教员,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将染织系从注重个人化的图画性的作品,转到工业化的现代纺织品设计方向上来。

斯托兹于1920年入读魏玛包豪斯,1928年完成研究生课程,毕业后留校任教,直到1931年因为政治原因而离开。在她刚入校的时候,染织系还是一个很不受重视的专业,在斯托兹和一班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努力之下,情况得到扭转——1921年,包豪斯设立了染色工坊,1925年,包豪斯迁到德绍之后,染织系得到扩大,斯托兹被任命为织造工作室的负责人。她将现代美术的许多元素应用到纺织品的设计中来,尝试应用新的合成材料,提高了教学中的技术课程含量。在斯托兹的领导下,染织系成为包豪斯最成功的专业之一。

3.汉尼斯·迈耶的泛政治化

1928年,格罗皮乌斯突然决定辞职。他在包豪斯工作了9年,包豪斯已经从无到有,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设计教育中心,他认为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已经看到了试验的成果。作为一个设计家、一个建筑家,他希望早日回到建筑设计中去,而不希望将自己的宝贵时光浪费在行政管理上。他说,自己过去9年之中90%的时间是放在保护这个学校上的,现在,可以交给其他人去继续这个工作了。

格罗皮乌斯选择的告别时刻,正是包豪斯发展中的最佳时刻:与德绍市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政府拨款资金充足, 学校的校舍建筑成为世界瞩目的最成功建筑之一,设备齐全优秀,教员队伍阵容可观,学校与工业界已经建立了非常好的联系。他认为这是他离开的最好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