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铺展文化传承(第22/23页)
就他的年龄和笔力,现在作这个决定有“锥心泣血”的意味,但我觉得是他的另一番思想贡献。
他的这个决定表明,他心中的文化创造和精神活动不是单向的,必须实现于接受群体和接受环境。当接受群体和接受环境已经无意于他的核心价值观念,而且事实证明已无法挽回,他就停止创造。
他这样做,是从反面昭示:文化是什么。
◎一种全新的人生哲学
——胡守荣
我国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遭报刊围攻已超过十年。经过那么长的时间,多数读者已经看清了事情的本质,也明白了事实的真相。估计那几个人还会闹下去,但肯定形不成气候了。他们的名字已成为笑话,而余秋雨先生却形象未倒、名声愈彰,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喜爱。他显然胜利了。
回想起来,他几乎没有战斗,甚至也没有怎么反驳。对方人多势众,动用的又是各地发行量很大的报刊。有正义感的人一时不辨形势不便发言,多数文化界的好人都比较胆小,怕惹动了马蜂窝对自己带来不利,都没有吭声。按照余先生的气度,又不会向任何方面求援,因此,他一直是“孤舟蓑笠”,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他居然胜利了,真是奇迹。
可以说,十年来中国部分报刊对余先生的围攻程度已经创造了历史纪录,但是,孤身一人的余先生在基本不反击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程度也创造了历史纪录。
仅仅在上个月,我本人就在北京听了他的两次演讲。一次在中华世纪坛,他出任全国大学生辩论赛终决赛的总讲评。这事非同小可,全国那么多大学已经赛了几个月,能到北京参加决赛的都是强队,由各大学领导带领,而决赛评委更是一批全国著名的学者教授,但要选一名最后压阵的,凭威望、凭水平、凭魅力,还是只能选余秋雨先生。果然,余先生那次仍然不负众望,讲评得极其精彩,全国观众都在中央电视台的频道里看到了。
另一次是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中国办事处,讨论今年的“人类发展报告”,这就更加非同小可了,因为余秋雨先生是唯一的中国报告人。与会者公认,他的报告水平,高于其他报告。
余秋雨先生并不住在北京,我偶然在一个月之内就在北京听到了他这么重要的两次报告,请问,从外部社会评价到他的内在精神状态,倒了没有?我想,那些一直在辱骂他的人,没有一个人辩得过任何一个大学生辩论队里的普通队员,也未必听得懂余先生在联合国会议上的学术报告。
我没有看到余先生的其他生活情景,但仅仅凭着两次报告就能断言:十年围攻彻底失败。
那么,余秋雨先生是凭着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和智慧方略,达到如此惊人的效果的呢?
此前读过王蒙先生《我的人生哲学》,不错,反映了一种善于学习、拿得起放得下的健康人生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老一辈在逆境中保持平静,获得锻炼,还为改革开放作出了贡献。
相比之下,余秋雨先生的人生哲学更贴近当代,更个人化,更不借助外力,因此也更险峻、更刺激,更具有对年轻一代的号召力。我甚至认为“余氏人生哲学”有可能成为21世纪中国青年和中国文人的一种生态先导。
我研究了不少时间,认为“余氏人生哲学”至少有下列十二项特征——
第一,立身清朗,不求虚名、虚职、虚衔,不参加各种团体和会议,只过个人化生活,让日常时间完全处于自己可控范围之内;
第二,一生做很多不同的事,由此来享受生命的丰盈。相信自己无所不能,又知道自己在一个时期只能做成一件事;
第三,每件事都要集中精力做得非常出色,甚至是全国一流,然后干脆离去。由于每次都非常出色,必然会在每地留下一些嫉妒者,以及无意中被比低而存心报复的人,但又由于离去迅速,早已置身于他们的射程之外;
第四,为了锻炼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行动能力,在年轻时做一次单位负责人,并且要做得地道、高效。但做官的时间应该控制在七、八年之内,如果超过十年,有可能成为“职业官僚”。“职业官僚”会失去绝大部分个人自由时间,因生命的不可控而走向虚假。此外,“职业官僚”还是目前中国潜伏着最大危险的工作,需要时时躲闪,不如彻底躲避。在我看来,这才是余秋雨先生那么早就辞去官职的真实原因,极具智慧;
第五,尽快在经济上做到衣食无忧,然后不再为经济问题而耗费生命,更不为积累财富而陷入盲目。不实际操作任何经济行为,因为这是除做官之外另一个让人焦虑而又不安全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