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安全之家(第3/7页)

一周之后的一天下午,威利和博杰·纳拉亚去村子里找那个摩托车手。这个村子和想象中不同,没有参差不平的茅草屋顶,也没有泥泞不堪的道路。路铺过,屋顶也都铺了当地的红瓦。纺织工属于低等种姓,村子里的大路拐了个弯,进入了贱民区或者说低等种姓区,如果你不知道那里是贱民区,你很可能会错过。那里的房子像是很早以前就淘汰了的那种。黄昏的暮色中,纺织工们坐在自家房子前的院子里纺着线。织布机放在屋子里面,透过敞开的前门可以看到有人在织布机上忙碌着。这场面悠闲而恬美;这样的纺织几乎像是某种受到保护的珍贵的民间工艺,很难想象,其主顾只有农村里很穷的人,对从业者而言,这是一门令人绝望的生计,出路非常狭窄。手纺车是自家装配的,用旧自行车轮辋作主轮,其他零件似乎都是用细树枝和细麻线拼凑成的,看上去一点儿都不结实,随时都会咔嚓一声断了。

那人的摩托车就停在他家前院,挨着一架手纺车。他和哥哥一家住在一起,房子比一般人家要大些。左边是两间卧室,右边的房间里放着织布机。这些房间不过十到十二英尺深,所以你在房间里和在房间外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房子后面,一侧是露天的厨房和一只大箩筐,里面装着烧火用的玉米芯,另一侧是茅房。开摩托车的那人的哥哥在一小块空地上种了棵树,枝叶茂盛,现在还很纤细,再过些时日就会被砍倒作烧火的燃料。再后面是某个富裕些的人家的田地。

空间总是那么逼仄,在空旷的天地间总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威利不想去探究这房子里的居住安排。他猜每间卧室都有阁楼什么的。而且他能够理解,对于一个尝过了相对自由的小城生活的年轻人来说,被迫回到这栋纺织工的小房子里,无所事事,简直就等同于让他去死。

他们给威利和博杰·纳拉亚端来了矮凳,还遵循古老的礼节为他们上了茶,仿佛他们很富有似的。摩托车手的嫂子脸上有深深的愁苦。她双颊凹陷,看上去有四十来岁,而实际上可能不超过二十五岁或者二十八岁。但同时威利注意到,她为了他们的来访,特地穿了一件颜色柔和的新纱丽,灰黑相间的小方格图案,镶着金边。这令他非常感动。

摩托车手为威利和博杰·纳拉亚的到来而欣喜若狂。他谈起对革命的向往,未免有些激动过头,而威利注意到他哥哥的眼神中不时流露出一丝不安。

威利想:“恐怕有一点儿小麻烦。这大概是由于年龄上的差异,也可能是教育程度的差异。弟弟曾经是穿裤子的人,还体会到了无聊。哥哥则不然。他们夫妇俩也许感到他们过深地陷入了某件他们不理解的事情中。”

回去以后,博杰·纳拉亚问威利:“你觉得怎么样?”威利回答:“拉贾没问题。”拉贾就是那个摩托车手。“但我不知道他哥哥嫂子怎么想。他们很害怕。他们不想惹麻烦。他们只想好好纺线织布,挣每个月的四百卢比。你看拉贾从银行借了多少钱买摩托车?”

“一辆摩托车大概要七万到七万五千卢比。但那是新车。拉贾的摩托车要便宜得多。他可能借了三万到四万卢比。银行最多只会借给他这么多钱。”

“他哥哥大概每天晚上都在想着贷款的事呢。他大概觉得拉贾念书太多,自视过高,要摔跟头了。”

博杰·纳拉亚说:“他们崇拜拉贾。他们为他骄傲。无论他叫他们做什么,他们都会去做。”

每个月他们都会找拉贾两三次,为革命运动做点儿事。他带着威利或博杰·纳拉亚或其他人赶往他们必须很快赶到的地方。而威利有了这一便利条件,就可以经常去各个小镇的邮局查看有没有德国寄来的信。邮局里的人渐渐和威利都熟了,有时候也不用他出示护照了。他觉得这很好,人们所谓的印度式友善;只是后来他才突然觉得这事儿让人担忧。

几个月之后,拉贾开始运送给养,有时候和威利或博杰·纳拉亚一起,有时候单独行动。摩托车的客位下面是空的,很容易安一块活动板。给养的起运点和交付点总是在不断地变更,大概是因为他们承担的只是接力运送过程中的某一段而已。博杰·纳拉亚负责协调,他了解的情况比威利多一些,但即便是他,也不是什么都知道。给养主要是武器,调集来提供给某地的新战线。最近的行动接二连三地失利之后,革命活动变得格外谨慎。信使很多,每个信使一个月只行动一到两次;而每次运送的给养数量都很小,这样即使暴露或者出了差错,也只会导致很小的局部损失,而不会影响全局。

一天,拉贾问威利:“你去过警察总部吗?我们去见识见识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