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选择很重要(第2/3页)
小邦国虽然自身体量有限,但是人家统治阶级和维也纳政府勾搭的早。提前就做了投资,早早将后辈送到了奥地利发展。
海外殖民地有他们的人,帝国军中有他们后辈,中央政府中同样能够看到他们子弟的身影。
数十年过去了,是金子的早就闪闪发光了。当初的投资,现在就反馈到了政治上。
朝中有人,总是能够带来一些便利的。若是普鲁士军方面临的困境,搁在了其他影响力大的邦国头上,问题早就被解决了。
不就是缺军费嘛,又不是没有办法解决。不说拿到中央军的同样标准,但是提高中央政府拨款标准,总是可以操作的。
普鲁士王国也是边界,北边是北欧联邦、东边俄罗斯帝国,妥妥的军事重地。要求中央政府承担40%的军费,完全说得过去。
除此之外,还可以接外派驻扎任务,以获得中央政府的补贴。
要是运气好要是遇上了,没准还能捞两个作战任务,那就啥问题都没了。
当然,从中央政府拿走的钱越多,受到的影响也会越大,自主性肯定要大受影响。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可能什么好处都让你占尽了。吃谁的饭,为谁卖命,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普鲁士王国军队现在就拥有高度自主性,能够从皇帝手中拿到的军费自然是高不了。
和所有没有军事威胁的腹地邦国一样,中央政府只承担25%的军费。
陆军部给出理由非常简单:没有外来军事威胁。
不开玩笑,这是认真的。
陆军部还给出了合情合理的详细解释:俄罗斯帝国是帝国的盟友,不需要防备;而北欧联邦实力有限,对帝国构不成威胁。
同样的事情,换个说法就是两种不同的结果。偏偏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单纯从表面上根本就无法分辨对错,连辩解都难。
作为普鲁士军方的一员,施利芬自然不认可帝国陆军部的说法。但是没有办法,他找到反驳的理由。
普俄之间存在矛盾,不等于神罗和俄国人也有矛盾。俄奥同盟持续了很多年,维也纳政府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沙皇政府不会入侵。
至于北欧联邦,那就不用提了。谈北欧威胁论,施利芬自己都觉得丢人。
为了寻找一个要军费的理由,施利芬也是绞尽脑汁。至于国内事先准备的理由,从抵达维也纳那一刻开始,他就果断的选择了放弃。
俄国威胁论也不是好谈的,真要是一味强调俄国人的威胁,没准维也纳政府就派兵帮助他们守边疆了。
具体可以参考西边的卢森堡公国,防御问题就是由中央军承担的,邦国军队只承担辅助作用。
真要是到了那一步,普鲁士军方的自主权就全没了。中央军承担了边防责任,在普鲁士设立一个军区,也是合情合理的。
“三生不幸,知县附郭”。
头顶上有了一个统筹区域武装力量的军区,普鲁士军方就成为了那个倒霉的“知县”,被架空只是时间问题。
……
郊外一座军营中,参加阅兵的普鲁士军官团,此刻正在场上浑汗如雨。
作为指挥官的施利芬,此刻却是愁容满面。
“怎么,还在为军费的事情发愁?”
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背后响起,将施利芬从沉思中拉了出来。只见他皱了皱眉头,而后反问道:“马肯森,你这不是明知故问么。
你觉得除了这个大麻烦外,还有什么事情,能够让我这么头疼?”
马肯森严肃的回答道:“有,并且还有很多!”
“比如说:陆军部提出的军官统一培养、分配的问题,以及总参谋部提出的各部队轮流换防计划。”
神圣罗马帝国建立后,弗朗茨收拢了军队指挥权,但这个收拢也是非常有限的。
德意志各邦国都各行其是惯了,想要一下子把权力从他们手中收回来,明显是不可能的。
除了利用军费分配插手各邦国军队外,在弗朗茨的授意下,陆军部、总参谋部也试探性的提出了建议。
仅仅只是“试探”,统一军官的培养、分配,和部队轮换驻防,表面上看很平常,实质上却关系到了人事任命权和和平年代的军队指挥权。
真要是拿到了这些权力,所谓的邦国军队也就不复存在了。
尤其是人事权。只要陆军部在分配时,将各邦国出身的军官相互对调,自家的子弟无法在本邦国服役,权力传承就被打破了。
和平年代军队指挥权,同样是影响巨大。轮流换防,直接打破了邦国军队本地驻扎的传统。一旦不在本邦国驻扎,那么邦国军队还是邦国军队么?
涉及到了邦国军事贵族的核心利益,这样的提案根本就不具备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