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在美国有助于维护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1](第19/25页)
[10]美国尚不拥有大型首都,但它已经拥有三个大城市。在1830年,费城已有161 000名居民,纽约已有202 000名居民。居住在这些大城市的下层阶级的人民,比欧洲的下层阶级人士还要危险。其主要是由被解放的黑人构成,法律和舆论都将他们视为世代低劣且贫困的居民。其中还有一些因为时运不济或行为不轨而被驱赶至新大陆的欧洲人;这些人将我们欧洲最糟糕的恶习带到美国,并对放弃这些恶习没有任何兴趣。他们虽然定居于此,但并没有成为这个国家的公民,他们准备利用所有的激情撼动这个国家;因此,我们在一段时间以来常常看见费城和纽约爆发严重的骚乱。这样的骚乱在这个国家的其余地方尚属未知,其还没有使全国感到不安,因为城市的居民尚未对乡村的居民产生任何影响。
但是,我认为某些美国城市的巨大化,尤其是这些城市的居民的本性,是对新大陆的共和政体的未来造成威胁的真正危险,而且我敢预言那里的共和制度将走向毁灭,除非那里的政府建立一支既服从于国家的多数意志,又能保护人们的独立性并能够镇压人们的暴力行为的武装力量。
[11]比照《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第二卷第八章,托克维尔在那里引用了米拉波侯爵和孟德斯鸠就同一主题发表的观点。卢梭后来成为伟大的反大都市主义者。(《社会契约论》第三卷第13章,《合集》)
[12]在正文一侧:“≠当一名国王因为邻邦而感到困扰,他会发动战争;当人民对自己的地位感到不满,他们会进行革命。≠”
[13]在手稿中:“当上帝创造世界各地时,他立即将其中一部分赋予拥有成就的居民。上帝保留了其余部分,而拥有这部分土地的注定是更幸福的世代。
“因此,人类最初拥有的土地是朝气蓬勃……”
[14]在空白处:“≠美国人在一切上是如此幸运,甚至连他们的恶习对他们都是有用的。≠”
[15]一个关于解释和细节的注解。
[16]参阅第四卷第1 313页的注解h。][他们将要做些什么?他们最终将抵达何处?他们自己对此毫不知情,但上帝之手引导着他们的前进道路。
[17]在新英格兰,土地已被划分为小型地产,但其不能被再次划分。
[18]托克维尔从哈特福德的邓斯法官那儿获取了这一信息。
[19]手稿中添加了“偶然”一词。托克维尔之所以出现在位于纽约州的这个人烟稀少的区域中,并非完全出于偶然。他是为了考察他所描述的这个小岛才去往那里的。(参阅《奥奈达湖之旅》附录一)
[20]埃尔韦·德·托克维尔:“我认为亚历克西应该在此处添加一个注解,并谈谈关于移居的故事。”
[21]参阅第三卷第二部分第十章。
[22]无法获知这个人的具体身份。
[23]手稿中写的是“制止”。
[24]“我所理解的民情包含了人民社会政体所拥有的全部倾向。严格意义上的民情,包括启蒙、习惯、知识……”
梅尔文·里克特(“理论的应用:托克维尔对孟德斯鸠的理论的应用”,摘自《理论与历史论文集》,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指出托克维尔所说的民情一词相当于孟德斯鸠所理解的基本精神:先例、道德观念、习惯、经济、思想方式等——除了法律,他对法律做出了单独解释。但这种解释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咎于托克维尔的健忘和不严密。如果你参照卢梭的作品,你会发现他所描述的法律和民情之间的差异更好理解,其定义和理解民情的方式与托克维尔极为相似。关于这一点,与其他地方一样,因为托克维尔通读了孟德斯鸠和卢梭的作品。参阅《社会契约论》,第二卷,第十二章,《合集》。
[25]≠我将在第二卷中仔细研究美国的宗教状态、教派和宗教习俗。在这里,我只从政治角度进行研究。≠
[26]“谁能够否认宗教对民情的有利影响以及民情对社会政体的影响呢?/
“人们将宗教视为保障和自由的神圣起源,富人将宗教视为他们的财富和生命的保障,政治家将宗教视为社会的保障,开拓者将宗教视为荒野之中的同伴。”
[27]在第一个版本的空白处:“≠专制国家在没有宗教的情况下仍可存在,但自由国家并非如此。
“政治家一致认同宗教的效用。≠”
[28]在手稿中:“美国的天主教通过众多教徒传播教义。”
[29]在第一个版本的手稿中,还有这样一个句子:“……愿意服从于教义的人具有吸引力。如果它偏好专制地控制人类意志,它本身也将受到束缚。没有哪种宗教……”
[30]埃尔韦·德·托克维尔:
爱德华建议将这部分删除至“在不同的基督教教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