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萌起(第28/42页)

包豪斯刚刚搬迁到德绍时,尚未有自己的校舍,因而暂时安置在德绍的工艺美术学校上课,设计和建设新的校舍的任务落在格罗皮乌斯身上。

格罗皮乌斯从1925年着手设计的包豪斯新校舍是一个综合性建筑群,其中包括了教学空间——教室、工作室、工场、办公室、28个房间的宿舍、食堂、剧院(礼堂)、体育馆等设施,还有一个屋顶花园。格罗皮乌斯采用了非常单纯的形式和现代化的材料及加工方法,以高度强调功能的原则来从事设计。建筑高低错落,采用非对称结构,全部由预制件拼装,工场部分是玻璃幕墙结构,整个建筑没有任何装饰,各功能部分之间以天桥联系,体现了现代主义设计在当时的最高成就。这栋建筑本身在结构上是一个试验品,总体结构是加固钢筋混凝土,地板部分是以预制板铺设在架空的钢筋网上的。平顶式的屋顶采用了一种新的涂料来防漏(可惜不太成功,后来到了下雨时,常会有漏雨的情况)。建筑内部的设计,包括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用品设计等等,也都体现出与建筑本身同样的设计原则——整个建筑群成为1920年代现代主义设计的杰作。

德绍包豪斯新校舍内部的设备、家具和其他所有用品都是由学生和老师设计,在包豪斯自己的工场制造的。因此,从建筑到设备,具有一种高度统一的特征。由于所有的功能都包含在建筑之中,师生朝夕相处,一切所需都在校舍内,对于提高团队精神、提高合作意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现代主义设计先驱认为:建筑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包豪斯的新校舍建筑,正为这一理论原则提供了首个良好的示范模式。

德绍包豪斯时期的师生派对。

1926年,当时在德绍包豪斯任教的教员们合影。

朱斯特·斯密特的学生作业。

马谢·布鲁尔设计的『华西里椅子』。

德绍包豪斯编织班学员的毕业庆祝会。

赫伯特·拜耶1926年设计的德绍宣传单张。

与此同时,格罗皮乌斯还在学校附近一条安静的街道——布库瑙街上,为教员设计了四栋宿舍,这四栋宿舍建筑同样具有高度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特点,没有任何装饰,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两层住宅空间互相错落,具有很好的生活功能。这些建筑室内采用的家具是由马谢·布鲁尔设计的,基本都是他发明和发展起来的钢管家具,与格罗皮乌斯的建筑设计非常协调。室内没有任何装饰品,干净整洁,色彩系统也是以白色为主。这些建筑具有很高的现代主义特色,亦是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的杰出代表。

这四栋建筑在民主德国时期被闲置,因为现代风格和民主德国的意识形态的冲突,其中格罗皮乌斯曾经住过的那一栋被拆毁,其他几栋的状况也很差,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德国统一之后,这三栋宿舍建筑得到修复,连同包豪斯校舍,对外展览开放。

德绍时期包豪斯的气氛非常宽松,经常有晚会,比如1929年克利50岁生日的晚会,成为全院师生的狂欢会。学院有自己的乐队,经常演奏各种轻音乐和爵士乐,舞会也接连不断。德绍市年轻的安霍特王子也常常来参加他们的这些娱乐活动。学院也时常举办各种体育比赛活动,非常活跃,与魏玛时期的紧张、严肃完全不同。生活和工作在一个新的现代建筑内,又有非常密切的社区关系,生活丰富而活泼,这是包豪斯历史上最美好的、最有成就的阶段。

1.新一代设计家的出现

经过几年的办学历程,包豪斯已经培养出一批新的设计人才。德绍时期,包豪斯的12位教员中,就有6位是学院自己培养出来的。他们是:约瑟夫·阿尔帕斯、赫伯特·拜耶、马谢·布鲁尔、朱斯特·斯密特(Joost Schmidt, 1893—1948)、辛涅克·谢伯(Hinnerk Scheper, 1897—1957)和根塔·斯托兹(Gunta Stolzl, 1897—1983)。前五位被指派担任基础课程和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斯托兹则 在纺织工场协助穆什的课程。他们都是在魏玛时期入学的,毕业后留校任教。格罗皮乌斯希望能够用自己培养出来的新生力量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这批年轻教员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这批人的实际设计能力已经超过了他们的老师,同时又能够担任基础课教学工作,实力很强。

在这几位教员当中,赫伯特·拜耶大概是最多才多艺的一个了。他生于1900年,在绘画、平面设计、摄影、版面设计等方面都有超群的才能。他是奥地利人,以前曾经在达姆斯塔德当建筑设计师助手,1921年来魏玛求学,进入包豪斯。在1925—1928年期间,他负责包豪斯的印刷设计系,这个时期他对广告技术非常感兴趣,设计了不少展览的广告路牌、促销广告,也设计了不少产品标志和企业形象标志。他把魏玛时期的一个单纯为石版印刷、木刻和其他艺术服务的印刷系改造成为一个主要采用活字印刷、机械化生产为教学服务的新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