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兵荒马乱(第6/7页)
董小宛尽到了夫人的责任。她为他擦汗,为他清除屎尿,给他喂药。有时冒辟疆想写诗,他口授,她就在一旁抄写。她为他唱大段大段的杂曲。他常常依在她的怀抱进入梦乡。
月圆之夜,董小宛会倚在门框。有一天,她突然想通了一个道理:“爱,就是相依为命,而不是其它。”
这段日子里,茗烟也非常卖力。他甚至在不远处那个村子交了几个朋友。
道长更是古道热肠。有一次,冒辟疆连续几天拉不出尿,憋得要死。也是道长跋涉一百多里,请来一位郎中。治此病的方法极其残酷,先把冒辟疆捆绑结实,然后用一根尖端带勺的长长铁针从他的阳物开口插进去,硬是捅开了堵塞的尿道,郎中的头发被血尿淋湿。
他们刚到道观里时是夏天。现在已是第二年春天。冒辟疆的病也一天天好转,到了四月,已可以站立行走。董小宛一年的辛苦没有白费。道长用药膳的方法为他调理饮食。到了五月底,他已痊愈,只是身子还有点虚。其实去年秋天就可以走动的,但由于冒辟疆过于好强,又闪了腰,比开始还病得厉害,才拖了这么久。
随着疾病的断然离开,肉体的欲望又高扬起来。他和她都发觉好久没行房事了。他俩一次又一次地干,没完没了。为了防止一墙之隔的茗烟听到声响,她尽量压低了自己的呻吟,但高xdx潮时还是忍不住叫出了声。
其实茗烟早就听出了动静,也知道他俩在干什么。他悄悄披衣溜出门去,在有些凉意的黑院子里,看着满天星斗发了很久的呆,仰天叹息。
第二天,茗烟就到小村去玩。他没进村,而是在山路上等待什么。终于走来一个村姑,看见他在玩一锭足有二两的银子,便道:“小哥,银子不是玩的,给我好吗?”茗烟朝他眨眨眼道:“你让我摸一下,就给你。”村姑笑了,红着脸把他引进密密的竹林。茗烟尽兴地干了个够。然后看着村姑捧着银子离去。这种事,有了一次便会有二次,茗烟频频得手。
但是,好景不长,他的行为竟引来了一个清兵。
由于清朝基本上已控制了长江沿岸,顺治皇帝的法律也在各地生效。流离失所的老百姓纷纷回到家乡,他们发现除了要留辫子以外,清朝也没什么不同。在顺治皇帝的法令中执行得最坚决最武断的就是剪发令。
离冒辟疆避难的小道观不远那个小村也不得不强制剪发,男人听说蓄辫子都有点害羞,有些不适应,都议论纷纷,笑话长辫子的妙用是可以用来抽老婆的屁股。
一天黄昏,里正领着一名清兵和一名剃发匠,顺着灰扑扑的山路进了村。
那个清兵有点令人害怕,何况他腰上别着一柄大刀。众人极不愿意地接受了剪发。先剃完都抱着脑袋溜回了家。轮到最后一名时,他闹嚷嚷不服气,村民们都知道最近一段时间里,这小子不知从那里搞到银子,买了一方贵族公子的头巾系在头上,在村里招摇,这下剪了发就没法显摆了。
清兵拔刀在手,说:“留发不留头,你小子想找死。”
那人道:“不是我不从命,是你不公平,那破道观里就有两个男人,他俩怎么不剃头?”
“你怎么知道?”保长问。
那人道:“我怎么不知道,最近有个男人常给我老婆银子。”
躲在窗户后边偷看的村民这才知道他的银子的来历,原来那两个难民竟是有钱人。
清兵道:“先剃你的头,再去剃他们的。”
那人只得顺从。嘴里咕噜道:“本来应该先欺侮外地人,再欺负本地人的。”
道长和冒辟疆、董小宛、茗烟正一起吃饭,这大半年的饮食基本都由董小宛操办,提高了他的口味,他甚至想还俗呢!未留意里正,剃头匠、清兵走到面前,吓得冒辟疆和茗烟虎地站起来。待听明白是剃发,冒辟疆心头一阵凄凉,哭丧着脸道:“不剃发不行吗?”
清兵哗地一声抽刀在手,大声吼道:“留发不留人,留人不留发。不剃发就杀死你。”
眼见如此情景,不能为几根头发丢命,何况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说法。他和茗烟只得俯首从命。看着碎发掉在地上、胸前、肩上,他觉得大明江山就这样飘零远去了。
看着那个清兵走出观外,冒辟疆无限感慨道:“大势去矣。一个清兵竟敢单独深入这荒山野岭,且行事坚定自信,可见外面的世界已被完全征服了。”
董小宛走到他身边,摸着他清亮的前额,流下泪来。两人抱头痛哭。良久,董小宛梦呓般说道:“咱们回家吧!”
回到如皋,家园更像一处废墟。管家冒全跛着一条腿,站在歪斜的院门边迎接他们,满脸泪水。灾难已经过去,家园需要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