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二十二章 让每一个人都误解你(第4/5页)

他现在就被政治搞了。

从汉臣摇身一变为魏臣,首先自己就政治不正确。当然可以用“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道理安慰自己,但这个可以自慰,不能慰人。

特别是诸葛亮这样的人。

更要命的是在两军对垒之时,他的品质受到诸葛亮的如此质疑和嘲讽,这让他今后还怎么混?

毕竟是老同志,要面子啊……

只是王朗很快明白,自己没有以后了。

因为他死了。

羞愧而死。也是气死的。他气满胸膛,随即意义不明地大叫一声,就撞死于马下,从而结束了他意义不明的一生。

这场战争就这样诡异地开场了。

一个雄心勃勃的老人想舌退万人,结果却只退出了一人。

他自己。

毫无疑问,这从一个侧面论证了一条哲理:技不如人害死人。当然,要说得更通俗一点,也可以这么说——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王朗就将一切都还回去了。名誉、政治生命和肉体的生命。

但是,战争继续。

曹真突然得到了灵感。战争灵感。

王朗之死是不是可以被利用一下呢?这也许是这个老头死后的唯一价值了。

有些人是死了才有价值的。生前滔滔万言,不如死后的不发一言。世事的辩证法就在这里。

曹真开始治丧,为王朗之死成立了高级别的治丧委员会,他自己亲任主任委员。全军解甲哀悼,做痛不欲生状,做无心言战状。

当然这一切都是做给诸葛亮看的,目的是引他来劫寨。这就是王朗之死的价值。

与此同时,曹真秘密部署,分兵四路:两路兵从山间小路,乘虚去劫蜀寨;两路兵伏于寨外,一旦蜀军来袭,就冲出来左右击之。

现在,诱饵做好了,钩子也做好了,就等着诸葛亮上钩。那么,诸葛亮会上钩吗?

防得住吗

诸葛亮果然上钩了。他找来赵云、魏延,令他们各引本部军马去劫魏寨。

诸葛亮下这道命令时一副深谋远虑的样子,仿佛窥破天机。这让魏延很是不以为然。

因为魏延看出来了,看出了真正的天机之所在。他提醒诸葛亮说,曹真在作秀呢,他如此大张旗鼓地治丧,一定是希望我们乘丧劫寨。他岂能不防?

诸葛亮笑道:他防得住吗?

一语道破天机。

魏延愣住了,感觉这句话真是有深意存焉。人世间的事无非是“攻防”二字。攻者以为无往不胜,防者以为尽在彀中,都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别人。

攻,真能攻得下吗?

防,真能防得住吗?

一切需要检验,更需要智慧。你的智慧不用太高,只要比对手高一点点就可以了。但是曹真的智慧会比诸葛亮高一点吗?这个……那个……

答案不言自明。

魏延的困惑也正在这里。诸葛亮这样一个聪明人,也看出了曹真的布局,为什么还往他设的口袋里钻呢?

这叫将计就计。

诸葛亮给魏延答疑解惑。他说,曹真诱我们去劫寨,这个地球人都知道。我们不去劫,对不起他的良苦用心。所以该劫不劫也不对。那怎么劫呢?应该这么劫——在他的埋伏圈外再设埋伏。曹真想要瓮中捉鳖,我们呢,则来个内外夹攻,以优势兵力摧毁他的埋伏圈!

魏延现在全明白了。

他甚至以为这场战争可以不用打了。因为不可能再有什么意外,除了按照诸葛亮设想的方案去走。

第一次,魏延感觉战争的乐趣不在宏大的场面之上,而在运筹帷幄之中。

这是一个谋士的光荣。真正的谋士会像预言家一样,清晰地说出未来的事实。而交战双方特别是那些真刀真枪冲杀的兵士们,只不过是谋士心中的棋子罢了。

他们虽然动作生猛,做你死我活状,却只是在实现谋士的意图而已。具体到这一场战争,就是实现诸葛亮和曹真的意图。

谁胜谁败?一目了然。

果然世事无悬念。

曹真败了。惨败。

一场事先策划的伏击战打下来,魏兵败走十多里,魏将死伤者极多。

而蜀兵则大获全胜。

这说明曹真的智慧比诸葛亮差的不是一点点。

人生的路啊,到底该怎么走?曹真陷入了痛苦的思考。

郭淮以为,人生的路不是走出来的,而是退出来的。向前走不下去了,那就倒退着走,就又是一条路。

当然有些人是退无可退,前路、退路都被堵死,还怎么走?

对于这样一种状况,郭淮的建议是横着走。

就像现在的魏兵,被打得七零八落,再打肯定没有胜算,退回洛阳也不可能,所谓进退两难,可要是横着走,联络西羌呢?那是不是可以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