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二十二章 让每一个人都误解你(第2/5页)

很有“天下贤者,舍你其谁”的意思。

便在一起。

紧紧地在一起。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两人不离不弃。

各怀鬼胎

虽然小有所成,革命的道路却还是相当漫长。

天水、上邽都还在敌人手里。

不过在姜维看来,这都不是问题。

不错,城是不变的,千百年不变,可守城的人却是变化的。没有谁会是一座城池永远的守护神。他们走马灯式地旋上旋下,以为可以占据舞台中心,永远放歌;以为人和城在一起就像鞋和脚在一起一样,天经地义,如影随形。

却不知道人是有欲望的,而城池无欲。

无欲则刚。

有欲则柔。

就像天水城中的两个人——尹赏、梁绪,与姜维交情深厚。现在姜维归顺了诸葛亮,尹赏、梁绪还有心思守城吗?

有欲则柔。有欲则柔呀。

姜维便给他们写信,写了两封密信,拴在箭上,然后纵马城下,一扬手射入城中。

这是两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密信,是欲使天水城内乱的密信。姜维相信,只要尹赏、梁绪看了信以后,一定会行动起来的。因为他们是朋友,是兄弟。他们的心是柔软的——一个人的心只要是柔软的,那就有无限可能。

但是很遗憾,尹赏、梁绪没有看到信。

信被城上的警卫员捡到后交给了马遵。马遵从头到尾把这两封密信看了。

这是人生的误会时刻。人生其实是有很多误会的。有些误会可以制造爱情,有些误会可以导致分手,有些误会可以令人反目成仇,有些误会可以化解恩怨,甚至有些误会可以家破人亡。这是误会的力量或者说可怕之处,它从一个侧面说明沟通是如何的重要。

马遵当然不会直接找这两个当事人沟通。他找了夏侯楙。

得出的结论是:这两个鸟人与姜维勾结,欲为内应,必须尽早除之。

但是晚了。走漏了风声。

尹赏、梁绪在命悬一线的紧急时刻毅然决定,反水。

城门被打开了。城外的蜀军冲进来了。夏侯楙、马遵夹着尾巴逃跑了。梁绪、尹赏迎接孔明入城了。

这里的天一下子成了蜀军的天。不妨这么说,这是选择的胜利。

尹赏、梁绪选择了反水,挽救了自己的命运。

姜维选择了尹赏、梁绪这两个人做突破口,改变了一座城的命运。

诸葛亮选择了姜维,改变了姜维的命运,也使整个战局大为改观。继天水轻易到手之后,上邽也是手到擒来。

并且不费一枪一弹——上邽守将是梁绪的弟弟梁虔。哥哥弃暗投明了,弟弟也不好意思一条道走到黑。

如是,诸葛亮三城尽得,名声大振,所谓远近州郡,望风归降。他随后整顿军马,尽举汉中之兵,前出祁山,兵临渭水之西,目标直指洛阳。

北伐战争进入了最关键的时刻。

这是魏国的太和元年,国家却不太平祥和。

夏侯楙驸马连失三城,慌不择路之下竟然逃窜到羌中去了。这是国耻啊。

驸马也是要讲政治的,驸马尤其要讲政治。曹睿简直无语了。

但是曹睿真正的心焦之处还不在于夏侯楙驸马不讲政治,而在于诸葛亮无往而不胜。

世界上有无往不胜的人吗?没有。任何一个人,他可以胜N次,但必定在第N+1次时失败。这是为人类战争史所证明了的。

诸葛亮也必定在第N+1次时失败。只是曹睿不知道,哪一次才是诸葛亮的第N+1次。

他等不起了。洛阳已是岌岌可危,曹睿需要一次明确的胜利来使自己转危为安。

这个愿望很朴素,很善良,但是……很过分。

因为没有人可以充当对手。诸葛亮的对手。能打败诸葛亮的对手。

所以朝会之时,一片鸦雀无声。

这里的朝会静悄悄。

只有呼吸声。

曹睿自己的呼吸声。

的确是这样。当这个世界过分安静时,我们能听到的唯一声音就是自己的呼吸声。

曹睿当然还想听到更多,所以他不满地发问了:“谁可为朕退蜀兵耶?”

“谁可为朕退蜀兵耶?”

“谁可为朕退蜀兵耶?”

一连问了三声。

一连问了三声的结果是鸦雀无声。

这里的朝会静悄悄。

好像没有人存在。

直到过了很久,有一个老者终于颤巍巍地发声。司徒王朗。

司徒王朗已经是七十六岁的人了。

一般来说,一个七十多岁的人是不可能再有什么作为的。司徒王朗也不想有所作为,毕竟不是廉颇,老了老了还能舞刀弄枪的,不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