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附录二 赵之平:我这一辈子 (我的幼年时代)初稿(节选)(第2/3页)

二、清水河特写:附“大莲”愤跳清水河的悲剧(略)

三、“外火器营”的组织建制(略)

四、“旗兵”的生活来源和影响、结局

外火器营官兵每生一男从当月起就由档房发给一两五钱银子的生活费和口粮,大小口数量不记得了。生女只有粮无银,出嫁后口粮可转入男家,故有重男轻女之风。男15岁可考三两,过去为弓、刀、石,即先射三箭,再练大刀,后举石担子(形如举重的杠铃),后改射三发步枪。至宣统年间,只在军工厂射三发气枪,中不中靶也得三两。早先有门路的钻进军工厂学会技术,饷银就更多。饷银为50两一个的元宝,粮米由嘎仑达派人从内务府领回,嘎仑达同“兑房”相勾结以减去银子成色为名,克扣中饱(这是公开贪污的秘密)再换成兑房印制的“钞票”和“加另”铜圆(官铸的有大清某帝或北洋造币制),分一枚、两枚。每十枚合京钞一吊,按人册发放。口粮从内务府粮库领回缺斤短数大米都是发霉的大米(原从江浙运河到京储存,积压多已发霉了),在我记事曾见过粮车拉来大米按户分送,以后就吹了。人们在年节想吃面粉,要去私商粮店不等价地以米换面,再受剥削。每三个月发一次“季鼠粮”,多为霉米,只喂鸡畜。据传老罕王(可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行军被困绝粮,偶掘鼠洞得粮赖以生存,立朝后不忘“鼠恩”之说,但老鼠只担其名不符其实,要大骂罕王忘恩负义了。

由于旗兵专靠清廷豢养,不劳而获,月领粮饷,所谓“铁杆庄稼”,所以大都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有的提笼架鸟,终日闲逛,有的寻衅斗殴,仗势欺人。正如营外人们所说的“饱饭撑得惹是生非,是旗人的特性”。

我曾亲见一次“出鹰殡”的奇事。某旗堆子头“专达”广某绰号“野人广”,他生性霸道,好养猎鹰,脸上横着“大蝴蝶”(鼻烟),呼朋引类,横行乱闯,人人侧目怒不敢言。某次,野人广臂架猎鹰至营西北郊猎取鸟兔,忽发现一个兔子,就放鹰追上去啄住。可巧正有个老农锄地,误认为是野鹰抓兔,忙上去一锄头连鹰带兔一齐打死。拾起要走时野人广赶到,打了老人并勒令赔偿活鹰野兔。一些路人从中劝解,本系一件小事,大家说说也就完了。野人广见人们多为老人讲情,不敢违众,就悻悻而去。不料他又纠集一伙恶棍找到老农家里,打伤老人,并捣毁不少东西。当知道此人原是威镇四乡臭名昭著的野人广时更不敢惹。经再三讲情,这伙无赖提出,必须租用杠房,一副四人抬(一种用两根长杠中缀方椅,多为死者放遗像用的)和一帮清音乐队(三者都由杠房代办),老人还得穿孝服为死鹰顶丧架灵,在“外火”游一圈(周),否则,决不甘休。大家为了息事宁人,忍气吞声照此办理。出鹰殡日内外轰动,万人倾巷。大都咒骂这伙畜类欺压乡里。我在上小学时“躬逢其盛”,永志不忘。几年后,清政府倒台,“外火”势衰,野人广之流“背私酒”(手执武器去远外酒厂贩私酒以逃税)为业。某次深夜他独过北山,被人打死,尸弃荒野,因他是单身汉无人收入殓。生前养鹰,死由鹰啃食。据传有人替那位老人报了仇。野人广身丧野地,也算死得其所也。

有的人只顾享受,不计将来,吸鸦片、扎吗啡、酗酒、滥赌,倾家荡产,身无衣,肚无食,先卖家具后扒住房。进而成为盗贼,直至鬻妻卖女,最后倒毙于街头者屡见不鲜。当地也有多数人,预感到好景不长,早自为计挺身劳动去了。种菜、养牲、担挑、贩卖、拉洋车(人力车)、当警察、搞小手工业等。我父亲靠劳动维持数年生活后,因日寇侵华难以度日,才逃到河南找到我直到解放。有文化者报考小学教师或邮电交通等职业。原军工厂一些老技工们当了铁、木、瓦匠,自食其力,赖以温饱。还有些爱好文艺音乐人士组成二黄(京剧)、说唱(类似曲剧),三五人着简易戏装,手打竹板边打边唱,不计场所,随地可演。还有什不闲、莲花落、五音联弹(轻音乐合奏,多系杠房乐队组成)等组成各自的“票房”。“外火”票社有声望的是“普乐韵天”,原系正红旗一位演老旦的名票(名不记)成立的,人才济济,角色齐全,还有半份戏箱,他死后由一位演刀马旦的庚秀峰主持,晚期由我父亲(他原演老生后改花脸)接办。平日彩排,星期(天)公演,成员有当小工的,有瓦木匠、警察、摊贩、人力车夫、小学教师和各类公务员,其中有一位演小生的世俊廷,原是内行德俊如门徒任导演。我兄弟三人也是演员。这个票社颇负盛名,不断有营外村镇来邀请演出,每次给予酒饭招待和一切开支。后因内战外侵生活日迫人员星散,只有须生赵继青和赵有智(拉胡琴)能入戏剧界成为内行借度日活。什不闲、莲花落(社名忘记)也因内忧外患散了摊子,只有部分演员转入各庙会演野台子维持生活。五音联弹社名“八音会”,后因杠房没活儿干,有的改当“临时和尚”(子弟和尚),为丧家念“音乐经”,即念经当中加入八音会,赖以糊口,最后丧家连吃饭都成问题了,“死了一埋”完事,谁还花钱找他们,也就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