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柳暗花明(第2/5页)
“夫人,话不能这么说,皇帝自奉俭薄,他要钱也没有用,但他是个有作为的,许多富国强民的计划都要钱来推展的,而国库并不充裕,他整天就在为等钱而伤脑筋!”
姚秀姑忍不住笑道:“皇帝也会闹穷?”
郑和庄严地道:“是的,一个好皇帝必然是会闹穷的,他一方面想实行很多伟大的计划,而一方面又不想增加老百姓的负担,整天都在动脑筋如何筹措款项,皇帝肯为生民设想;这是一件值得尊敬的事。
皇帝当初力排众议,经营西洋,实际上也是在为这批藏宝打算,为了建造兵船筹措远征军粮饷,皇帝已经挪用了好几笔款子,所以此行一定要有以报之,否则皇帝会很窘迫的。”
梅玉没有作声,但是他心中却也作了个比较,建文帝手中握着一笔财富,没有想到如何去动用它,而永乐帝却极力想得到动用它用以致国富民康,这两个人的作为一比,是有着很大差别的,他相信郑和的话,永乐帝一向自奉简薄,从不贪图生活的享受,他要那笔钱,绝不是为他自己。
在曲折的地道中走了约有两个时辰,终于豁然开朗,钻出了地道,眼前却是一片难得的奇景。
说奇景,那是很过分了,这片景色该说是十分平常才对,小桥流水,竹篱茅舍,桑麻成畦,瓜棚架下,有成群的鸡鸭,这不过是江南的农村景象而已。
但是在远处海外的西南边夷之地,出现这一片情景,却难怪令人吃惊了。
郑和首先讶然地道:“这简直就像是进入桃花源了!”
梅玉看了一下道:“这一定是昔年藏宝的后人,在此地守护宝藏的。”
“那一个人不是都回到中原了吗?”
“是的,但是他们的家人也可能被遣来此,虽然没有钥匙可以打开宝库,但也可以守住宝藏,不被人私自取走!”
五个人慢慢地循着路前进,慢慢地来到了村屋前,却见一个中年汉子迎了出来,见了他们,也不十分惊奇,只是问道:“各位是从中华来到此地的?”
梅玉道:“是的,在下姓梅,现封大明汝国公!”
“大明!是朱元璋所设的朝廷吗?元朝鞑子呢?”
梅玉知道他们对中原的情形一定很隔阂,乃道:“洪武帝力平各路人马,一统天下,天下重归华夏,国号大明!”
那人笑道:“兄弟来此之时,朱元璋还只刚从郭子兴的手中分脱出来自立,那时,我们就认为他最有希望,果然他得了天下,算起来已经是四十多年了!”
梅玉道:“这四十多年,阁下一直都在此地吗?”
那人道:“是的,在下文廷玉。”
“文廷玉,那么先生是文昌平先生的什么人?”
“是家父,现在恐怕要称先父了,因为在下来此之时,家父已经快五十了,现在如若安在,该是九十多了,这四十多年来,在下一直未得他老人家消息。”
梅玉深深叹息了一声道:“文昌平先生后来曾投入先帝洪武爷摩下,讨元扫荡有功,追散骑常尉,官拜撞关镇守使,但不幸于十年前病故于任上。”
文廷玉脸色一阵黯然,但是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哀伤,可见这个消息对他己不算太突然,只是证实了而已,他只是问道:“各位因何得知在下与先父文昌平会有关连?”
梅玉直接了当地道:“因为昌平先生曾将有关忽必烈藏珍的事情,告知先帝洪武爷。”
“各位是来寻宝的?”
梅玉道:“不是我们来寻宝,是大明朝来取宝,这位是大明征西大军总监郑公公,他率领了三万大军,乘了一百多条大船,都停泊在马六甲外海,然后我们再率军前来……”
“不错,大军现驻在山下,我们先带了一部分的人进驻大汉山,因为根据昌平先生的报告说,忽必烈藏珍体积并不太大,不需要太多的人!”
文廷玉道:“国公对忽必烈藏珍始末清楚吗?”
“清楚,令先君对这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这是元代在西洋各国所掳获的珍宝,在运回中国的途中遇风被吹到此地,护送大军俱皆损失,只有五名汉人护卫生还,昌平公即其中之
文廷玉道:“阁下既然知道了来龙去脉,就明白这笔藏珍不属于任何私人所有?”
郑和立刻道:“是的,所以昌平公才献之朝廷。”
文廷玉道:“先君他也无权对藏珍作任何处置!”
郑和道:“不错,昌平先生在先帝的支持下,遍访了当初的五个人,取得了他们的同意。”
文廷玉深注着他道:“取得每一个人的同意吗?”
郑和只有望望梅玉,梅玉道:“详细的情形,由于当事人俱已物故,无从推考,但是昌平公的确已将取得藏珍的一应条件都搜集齐全,献于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