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缺口(第7/8页)

在玛洛海滩,达西中校也同样因为无止境的等候而烦躁不安。他将他的炮兵团聚集在沙丘后方的砖厂里,那是极佳的掩蔽所,但是完全看不见行动的实际情况。最后,他命令手下的沛恩中尉带着信号灯“下去海滩召唤海军”。

沛恩毫无头绪该怎么做,不过,他在通信手册上找到标题为“召唤不明船只”的内容。他仔细依照指令将信号灯指向大海,不抱任何希望。没想到夜色之中,一道回音闪烁而来,指示他们将部队带到海滩。他匆匆忙忙地回禀中校,得意扬扬。

二十九日凌晨一点半左右,海上刮起了强风,意味着风浪增大,登船速度变得愈加缓慢。在布赖迪讷,理乍得逊中校的工作进度迟滞不前,于是他决定停止登船行动,开始将部队遣回敦刻尔克。或许从防波堤登船会快一些。

确实如此。坦纳特上校将敦刻尔克港口东面的防波堤当作临时码头使用,已经过了二十四个小时,冒险一搏得到了回报。源源而来的驱逐舰、扫雷艇、渡轮和其他蒸汽轮船沿着防波堤停靠、接运部队,然后返回英国。克劳斯顿中校负责管制人潮,当他和理乍得逊及科尔抽扑克牌决定哪个倒霉鬼前往布赖迪讷时,克劳斯顿赢得了这项“简单”任务——防波堤的管理。

克劳斯顿是加拿大人,身材魁梧、个性强悍,善于运动又爱开玩笑。身为优秀的冰上曲棍球球员,他驻扎朴次茅斯的时候,经常将人员组织成曲棍球队。他是个精力旺盛的人,而这项新任务需要他的每一分精力。

有关防波堤的消息传开来了,如今有成千上万名毫无秩序的士兵聚集于此,排队等候上船的机会。在皇家炮兵团总部内勤二等兵华纳眼中,这就像有声电影刚刚问世时,电影院前无止无尽的人龙。不过其他人倒觉得更像尖峰时刻的伦敦,或者一场橄榄球混战。克劳斯顿稳稳地站在防波堤底部,不苟言笑地面对群众,手拿传声筒高喊口令,将一连串的士兵分配给一连串的船只。

最初主要是驱逐舰。五月二十八日上午,超过十一艘驱逐舰满载士兵。“军刀号”的狄恩中校证明了他们的行动速度能有多快。当天稍早,他于两小时内从海滩上接走了一百名士兵,他在多佛只花了五十八分钟调头,然后返航,上午十一点就在防波堤边停稳。这一次,他载了八百名士兵,中午十二点半起程返回多佛——平均每小时搭载五百四十人,远胜过海滩上每小时五十人的速度。

然而他的工作还没结束。下午六点二十分抵达多佛后,他重新加满了油,十点半再度动身回到防波堤畔,准备当天的第三趟任务。这一次他只待了三十五分钟,接回了另外五百名士兵。

二十八日傍晚,各式各样的船只加入驱逐舰的行列。“薄纱号”扫雷舰在晚上九点四十五分抵达,半小时后载着四百二十人离开。大约同一时间,“罗斯号”(Ross)扫雷舰接起了另外三百五十三人。“蒂利号”斯固特带领其他六艘小型机动船在十一点十五分停稳,接回了几百人。“梅德韦女王号”明轮蒸汽船在午夜前后抵达,载走将近一千人。舰长库克上尉提醒大厨罗素,准备应付“好几百名肯定有点饿的弟兄”。这句警告没帮罗素做好心理准备,面对厨房即将遭遇的攻击。这群人不是有点饿——他们根本饿坏了。

五月二十八日到二十九日之间,船只整夜来来去去,而漫长的木头步道上,人潮像一列无止境的蚂蚁。有一阵子,落潮减缓了行动步调——未经训练的士兵很难从临时搭建的梯子和跳板往下垂降——不过人潮从未停止脚步。坦纳特估计,克劳斯顿平均每小时送走两千名士兵。

晚上十点四十五分,他首次向多佛传送乐观的形势报告:

从法国方面来看,整体而言,明天将持续保持今天的状态。只要战机充分掩护,部队将以全速登船……

发电机室开始萌生希望,说不定能救回不止一丁点的士兵。五月二十八日的撤离人数达到一万七千八百零四人,这是二十七日的两倍。他们还得更加努力才行,不过起码此刻是往对的方向前进。

还有其他好消息:海军总部如今把英国海域上的所有驱逐舰,全都交给拉姆齐调度;X路线的水雷终于清除干净,前往敦刻尔克的航程从八十七英里缩减为五十五英里;尽管比利时宣布投降,但盟军依旧守住了滩头阵地;一场险恶的暴风雨转向,风浪逐渐减弱;陷入火海的炼油厂窜起熊熊黑烟,遮住了德国空军对港口的视线;伤亡人数很低,令人庆幸。

除了“海峡女王号”,当天唯一的重大损失是一艘小型的明轮式蒸汽船“布莱顿美人号”(Brighton Belle)。这是一艘迷人的古董船,看起来仿佛出自玩具店。它从拉帕讷的海上拉起八百名士兵,摇摇晃晃地朝英国返航。当船身勐然撞上一艘沉船,工兵瑞德正缩在锅炉室想办法弄干身体。“什么都吓不倒我们。”一个从伦敦东区来的老锅炉工乐观地叫喊,不过海水汩汩涌入,“布莱顿美人号”开始下沉。部队一边在甲板上跌跌撞撞,一边鸣笛求救。幸好附近有其他船只前来接走所有人,就连船长的爱犬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