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蒙太奇(第2/3页)
——禅修也是如此,是一种心灵的革命,要“大破”才能“大立”要“大死”才能“大生”,要“大叩”才能“大鸣”,要“大痛苦”才会有“大解脱”!
——大慧宗杲禅师在开悟时,烧了师父克勤圆悟的《碧岩录》。丹霞天然禅师开悟之后,在冬天把寺里的佛像劈来取暖。赵州从谂禅师在开悟时,把穷半生之力注解的金刚经放一把火烧了……这是从入堂奥,精通,成为大师,再摧毁,最后开始了崭新的局面。
——开悟的大师太热爱禅了,因此要粉碎禅的形式,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禅心,而不是要后人跟随形式的足迹。因此,才说“不与千圣同步,不与万法为侣,不向如来行处行。”
被称为“二十世纪达文西”的爱森斯坦常说:“我要赤裸裸地呈现艺术创作的基本天性。”他的特质是把不同的素材与单元合在一起产生全新的性质,他依靠直觉来拍电影,甚至在最后一刻都可能完全改变原先的构想,他常说:“照素材召唤你的方式行动,在现场改变电影脚本,在剪辑时改变现场拍摄的镜头。”
这种方式是为了使电影惊奇、震撼、有力量,他说:“我拍的电影,从来都不是‘电影眼’,而经常是‘电影拳’。我的电影中摄影机从来不是‘客观证人’,事物也非由不带感情的玻璃所观察,我喜欢在观众鼻子上重击一下!”
——这些话使我想到禅宗的“棒喝”,时常给弟子重重的一拳,以使弟子前后际断,得到启发。为了保有禅的精神,必须放下对于禅的固定认知;为了开发心灵的活力,必须保有最强的张力。正如爱森斯坦以歌德的一句话作为信条:“为了保持事实,有时你要冒一次险来违背事实。”我们也可以说:“为了开发禅心,有时你要冒一次险来违背那些关于禅的教导。”
中年以后,爱森斯坦在莫斯科电影艺术学院教书,他对学生说的话感觉就像出自一位禅师,他说: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可以经由学习而成为电影导演,有人要学三年,有人至少要学三百年,而我爱森斯坦需时恰好三个月,而且是半工半读。”
“你们今后拍第一部影片时,把蒙太奇和我全部忘掉!在这里,你们学习;在外面,你们却必须做。在做当中,你们会发现过去所学的种种。”
“如果要拍跌倒,就要跌得正好。”
——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经由学习而得到开悟,有的人要三年,有的人要三百年,有的人只是当下的一念。
——修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开悟则是在实践之中。
——许多开悟是因为跌得正好,古代的禅师有很多是打破杯子悟道、踩到毒刺悟道,甚至摔下悬崖、跌断腿而悟道。
爱森斯坦对学生非常热情,注重启发甚于教导,有一次,一位学生要开拍第一部电影,去请教他,学生说:“我明天就要开镜了,请老师给我一些忠告,什么都好。”
“很好!那么,你的第一个镜头是什么?”
“我要以最简单的开始,是一双靴子置于门边的特写镜头。”
“非常好!我的忠告是:你一定要将这双靴子拍到这样的程度:万一明天晚上你不幸发生了车祸,我便有正当的理由将你拍的镜头带到学院,并对学生们说:‘现在,你们可以发现,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伟大的导演,他仅仅拍了一个一双靴子的镜头,但就因为这个镜头,我有意将这双靴子送给我们的博物馆。”
学生说:“谢谢您!我会照您的话去做,我会将那双靴子拍到那样的程度。”
“但事后注意,别真的给街上的车子压到了。”爱森斯坦幽默地说。
“我会尽力而为,但事后呢?我该做些什么?”
“然后你一定要以同样的程度来拍每一个镜头、每一部电影,和每出剧本,而且终你的一生,都需如此。”
这位学生名叫米凯·洛姆(Mikhail Romm),后来成为杰出的电影导演,那一部从一双靴子开始的电影叫《脂肪球》(Boule de Suif),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被收藏在世界上的许多电影博物馆中。
——禅宗虽讲开悟,但开悟以后不是什么都完了,还要“莫忘初心”,要“保任”,要使自己的心保持在第一义上,在“随缘任运过生活”的同时,永远不失去心灵的清明,就像保持那第一个精彩的镜头。云门禅师的“日日是好日”、庞蕴居士的“好雪片片,不落别处”,说的正是这种永远保持觉醒的态度。
终生都在为艺术家脱掉一致化的紧身外衣,强调创意的爱森斯坦死于五十岁,他终生未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神奉献给电影,过着像苦行僧一样的生活,他的“吸引力蒙太奇”影响了全世界的电影工作者,他的著作都是电影经典,至今依然是电影学生必读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