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七情掠影 林清玄印象记(第3/3页)

而将来,他对自己艺术观的期许,也就是一种无限的延伸,用几个字概括,就是“大悲与大爱”——悲悯要大、关爱要深,才能走更长的路,打开更壮大的格局。

六、性情心情

“我觉得一个人可以很简单地生活……我对物质不看重,中午一个馒头,晚上一个馒头,两餐就能解决。”

“十年没生过气,对生活开朗乐观,觉得任何事都可解决,遇事时总爱往光明面想。也因此常受骗,不认识我的人会觉得我笨……

“我三年才剪一次发,一剪便剪得很短。我觉得理发很浪费时间。

“这辈子只穿过两三次西装,订婚与结婚的时候。我觉得穿西装很怪异,与个性不合……要穿西装才准进入的地方,我宁愿不去。

“我是一个在树林内听不到蝉声,繁嚣闹市里听到蝉鸣的人。”

两小时的交谈,不足以说认识林清玄的为人,但摘录他谈话的片言只语,读者仔细揣摩这位文人才子的温柔性情,也许感受更深。

七、笔墨情

“剥开庸俗的外貌,看到里面的清明。读我的文章像喝水不是喝可口可乐——不放糖,可解渴,又对身体有益。这就是我的写作观。”

小时候,林清玄对画画更有兴趣,稍长,才觉得文字是最直接、最有力量的表达工具。

十一二岁,收到姐姐寄来的一本书,他爱不释手,抱着书睡在床上想:“是否有一天我也可以写一本书给人家看呢?”

高中第一次投稿,拿了台币三百元稿酬,那时开始,更积极从事写作。为了磨炼文笔,他这样鞭策自己:起初规定每天写一千字,后增至一千五百,直到现在,日写三千字,写不完不睡觉。

对自己写作的要求虽这样高,他却从不觉得技巧是一个优秀作家的先决条件。他认为:懂得生活、有智慧、真诚才更重要,技巧只是其次,就正如“最会化妆的人,就是化了出来别人也不发觉的”。好的文章也是一样,技巧是隐藏在看不见的地方。读林清玄的文章感受正是如此,不会刻意探索他的技巧,却发现念起来流利通顺,没有砂石,却又意味深长。

他的三十多本著作中,我最喜欢以短文组成的《金色印象》。这是一本小品文(不过三百字)精辑,辅以童真的插图,都是一些生活的联想。文字短小精悍,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我觉得这本书可说是他写作态度与人生的缩影。

拿了那么多的奖项、奖金,我问他曾否感到自豪。他说自己自豪的并非这些,而是“自写作以来,对人的热情与信心,始终没因岁月的流逝而稍减,虽然受了很多挫折、沧桑,对人性仍很有信心……”

寥寥几千字,记下对这位心仪作家的片段印象。回顾所来径,他没有半点遗憾,柔柔地说:“我对自己走过的路蛮满意,因为与从小的梦想很接近。”

他说最近正忙着新作《温柔的世界观》,他觉得世界太暴戾了,应多些人以温柔的观点看社会、政治、物质、经济等问题。一颗温柔的心观照出来的,就是一个温暖的世界。

现实中的林清玄,其实与书本中那个理想温文的形象,极其接近。

——转载自香港《突破》杂志

附记:《突破》是香港基督教会的重要刊物,由于许多读者想多知道我日常的生活,因此选录了这一篇罗乃萱小姐的访问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