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大的辛酸(第3/3页)
林林总总诸多小吃,不仅老百姓爱吃,士大夫爱吃,皇帝爱吃,甚至还能充军粮。明朝嘉靖三十年,户部行文,令宛(平)、大(兴)二县领银子三千两,散给各做烧饼的店铺,领一两银子,上缴“棋炒”一石。棋炒是什么呢?用白面,稍微和入香油、芝麻,炒成棋子模样的烧饼。收上的烧饼转交工部,送到行军处支用,就是给军队当干粮的。现在河北还有“棋子烧饼”,也许就是明朝的“棋炒”吧。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自古以来,也有不少忽悠消费者的小吃。就说北宋汴梁东华门外的把鲊,有古书记载,就有假冒伪劣——鱼是从外地来的,用荆笼储存,到了店里,也有变质的。店家倒是有办法,清水洗过,用小便浸泡,控干,加料,肉质反而更紧,还有回味。据说卖虾的也有这么干的,“淮甸虾米入京,浸以小便,则红润如新”。那时候没有地沟油,不过这一招,也够恶心人的。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里,还有一个卖小吃糟践食客的故事。南宋时候,杭州有不少卖灌肺汤的。天色一晚,就挑着担子,沿街叫卖,随卖随放调料。可巧有那么一位,喝高了,拉着小贩要喝灌肺汤,汤没盛出来,人先吐了,全吐小贩锅里了。这位小贩赶紧把担子挑到小巷中,擦干净锅碗,在汤里直接下了调料,又挑了出来接着卖。汤里有米粒怎么办啊?他也有急智,把“灌肺”的招牌,添了俩字,叫“米脯灌肺”,还成特色了,“不知者皆买食之”。
小贩挺缺德的,但作者却给了他不少同情,写道:这要是闹起来,喝醉的士大夫未必给他赔偿,可“一日之经纪休矣”。
看,不能侥幸,在吃的东西里做手脚,最终也会被记在历史上。
说起有名的小吃——它也是人们怀念故土的最好的寄托物,身在他乡,最容易勾起思乡之情的,怕就是家乡的小吃了。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讲了个令人心酸的事情:北宋年间,汴梁最有名的炒栗子,就是李和栗子,别的人怎么学都学不像。后来北方沦陷,南宋偏安,派出使节去金朝。使臣到了燕山下,有两个人拿着几十包炒栗子来,出使的官员们一人送一包。
大家一尝,这不是李和栗子吗?一问,他们说:“我们是李和的儿子。”然后挥泪而去——据记载,金兵进入开封后,掳掠了不少手艺人北归,李和一家,也许就这样被带到北方。李和的儿子可能是听到来了故国官员,就来送上栗子,用这种方法来表示他们和故国还有关联吧。不知道现在北京燕山脚下的糖炒板栗、油栗,还是不是当年李和的手艺。
别看不起小吃,小吃不仅味美,它承载的东西还真不仅仅是饮食,一个个时代的味道,都在小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