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剖文集(第25/35页)
你来莫斯科当然不是来看俄国的旧文化来的,但这里却也不定有“新文化”,那是贵国的专利;来这里见的是什么你听着我讲。
你先抬头望天。青天看不见的,空中只是迷蒙的半冻的云气,这天(我见的)的确是一个愁容的,服丧的天;阳光也偶尔有,但也只在云罅里力乏的露面,不久又不见了,像是楼居的病人偶尔在窗纱间看街似的。
现在低头看地。这三月的莫斯科街道应当受诅咒。在大寒天满地全铺着雪凝成一层白色的地皮也是一个道理;到了春天解冻时雪全化水流入河去,A出本来的地面,也是一个说法;但这时候的天时可真是刁难了,他给你全冻,也不给你全化;白天一暖,浮面的冰雪化成了泥泞,回头风一转向又冻上了,同时雨雪还是连连的下,结果这街道简直是没法收拾,他们也就不收拾,让他这“一塌糊涂”的窝着,反正总有一天会干净的!(所以你要这时候到俄国千万别忘带橡皮套鞋。)
再来看街上的铺子,铺子是伺候主客的;瑞蚨祥的主顾全没了的话,瑞蚨祥也只好上门;这里漂亮的奢侈的店铺是不见的了,顶多顶热闹的铺子是吃食店,这大概是政府经理的;但可怕的是这边的市价:女太太,丝袜子听说也卖到十五二十块钱一双,好些的鞋在四十元左右,橘子大的七毛五小的五毛一只;我们四个人在客栈吃一顿早饭连税共付了二十元;此外类推。
再来看街上的人,先看他们的衣着,再看他们的面目。这里衣着的文化,自从贵族匿迹,波淇洼(Bougeois)销声以后,当然是荡尽的了;男子的身上差不多不易见一件白色的衬衫,不必说鲜艳的领结(不带领结的多),衣服要寻一身勉强整洁的就少;我碰着一位大学教授,他的衬衣大概就是他的寝衣,他的外套,像是一个癞毛黑狗皮桶,大概就是他的被窝,头发是一团茅草再也看不出曾经爬梳过的痕迹,满面满腮的须毛也当然自由的滋长,我们不期望他有安全剃刀;并且这先生决不是名流派的例外,我猜想现在在莫斯科会得到的“琴笃儿们”多少也就只这样的体面;你要知道了他们起居生活情形就不会觉得诧异。惠尔思先生在四五年前形容莫斯科科学馆的一群科学先生们说是活像监牢里的犯人或是地狱里的饿鬼。我想他的比况一点也不过分。乡下人我没有看见,那是我想不怎样离奇的,西伯利亚的乡下人,着黄胡子穿大头靴子的,与俄国本土的乡下人应得没有多大分别。工人满街多的是,他们在衣着上并没有出奇的地方,只是襟上戴列宁徽章的多。小学生的游行团常看得见,在烂污的街心里一群乞丐似的黑衣小孩拿着红旗,打着皮鼓瑟东东的过去,做小买卖在街上摆摊提篮的不少,很多是残废的男子与老妇人,卖的是水果,烟卷,面包,朱古力糖(吃不得)等(路旁木停子里卖书报处也有小吃卖)。
街上见的娘们分两种:一种是好百姓家的太太小姐,她们穿得大都很勉强,丝袜不消说是看不见的。还有一种是共产党的女同志,她们不同的地方A了神态举止以外是她们头上的红巾或是红帽不是巴黎的时(红帽),在雪泥斑驳的街道上倒是一点喜色!
什么都是相对的,那年我与陈博生从英国到佛朗德福那天正是星期,道上不问男女老小都是衣服铺、裁缝店里的模型,这一比他与我这风尘满身的旅客真像是外国叫化子了!这回在莫斯科我又觉得窘,可不为穿的太坏,却为穿的太阔;试想在那样的市街上,在那样的人丛中,晦气是木色,褴褛是应分,忽然来一个戴獭皮大帽身穿海龙领(假的)的皮大氅的外客,可不是唱戏似的走了板,错太远了,别说我,就是我们中国学生在莫斯科的(当然除了东方大学生)也常常叫同学们眨眼说他们是“波淇洼”,因为他们身上穿的是荣昌祥或是新记的蓝哔叽!这样看来,改造社会是有希望的;什么习惯都得打破,什么标准都可以翻身。什么思想都可以颠倒,什么束缚都可以摆脱,什么衣服都可以反穿……将来我们这两脚行动厌倦了时竟不妨翻新样叫两只手帮着来走,谁要再站起来就是笑话,那多好玩!
虽则严敛,阴霾,凝滞,是寒带上难免的气象,但莫斯科人的神情更是分明的忧郁,惨淡,见面时不露笑容,谈话时少有精神,仿佛他们的心上都压着一个重量似的。
这自然流露的笑容是最不可勉强的。西方人常说中国人爱笑,比他们会笑得多,实际上怎样我不敢说,但西方人见着中国人的笑我怕不免有好多是急笑,傻笑,无谓的笑,代表一切答话的笑;犹之俄国人笑多半是Vodka八神经的笑,热病的笑,疯笑,道施妥奄夫斯基的Idiot的笑!那都不是真的喜笑,健康与快乐的表情。其实也不单是莫斯科,现世界的大都会,有哪几处人们的表情是自然的?Dublin(爱尔兰的都城),听说是快乐的,维也纳听说是活泼的,但我曾经到过的只有巴黎的确可算是人间的天堂,那边的笑脸像三月里的花似的不倦的开着,此外就难说了。纽约,芝加哥,柏林,伦敦的群众与空气多少叫你旁观人不得舒服,往往使你疑心错入了什么精神病院或是“偏心”病院,叫你害怕,巴不得趁早告别,省得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