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989年于伦敦Virago出版社 出版的《忠勇之家》(第5/5页)
我们第一次听到密涅瓦夫人表达了消极的情感:她“觉得自己像是被拧干后再由轧碎机轧过”。她看见的不再只有美和落叶,还包括“额定配给和垃圾堆,以及一边的煤气厂和另一边的破旧告示牌”。突然之间她安逸的生活里多了许多障碍。“烟囱堵住了,水管爆开了,吸尘器的保险丝熔断了,瓷器玻璃碎了一地,纱帘洗的时候裂开了。”她每天醒来脑子里都是一堆烦恼:“水槽塞,打电话给水管工;大扫除”。而此时此刻,你必须“给精神穿上工装裤,直到一切再次顺畅起来”
正是这个元素为这部作品增添了分量,否则,它将只不过会在特定时代里的可爱有趣而已。密涅瓦夫人的朋友们开始为人生尚未达成所愿而惊慌。而她,像其他所有人一样,不再整理菊花而是开始修整价值观。至少这场战争迫使人们学习新技能,她安慰自己,这给大多数从不愿学习任何新东西的成年人带来了他们缺少的新鲜感和久违的活力。她一时兴起决定去动物园,偶遇老朋友“獾州人”[5]白治库姆教授,他们去看针鼹鼠,一种丑陋的生物,懒惰的化身。她断定静止是最大的罪恶。
无论恐惧持续多久,人都不能拒绝去想它……只有切身感受它、表达它,世界上其他人才能帮忙治愈造成这种痛苦的伤痕。金钱、食物、衣服、居所——人们能提供这一切,但仍远远不够:他们无法不为悲痛献上完整且难以估量的祭品。
这是小说主旨的精华,她的美国读者对此做出了响应。世界上不幸的地区正承受着挥之不去的痛苦,而“幸运之人只不过是被判以另一种刑罚,坐在前排看着那些不幸之人受折磨,看着心有不甘的编织工人在面对一场他们无力阻止的处决。他们至少能做的,就是不转过身去。
密涅瓦夫人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度过了战争前最后一个焦虑的夏天,在那里她观察了一个和托比差不多的一个德国小男孩。她意识到,这世界上的孩子是单独一族的,就像这世界上的盲人或是老人。要是政府拿出几架轰炸机的钱用在家庭间的免费互相参访上,那该多好啊……
但是不应该动用一场战争去让人们尽职尽责,让他们在公车上彼此聊天,让贫民窟的孩子在乡下度一次假,让他们简单生活省吃俭用,重新发挥双腿的功能,早起去看日出。我们应该抓住这种心境:按下神奇的按钮,保留住美好的自己。她在给小姑子的信中写道。“再次体验这悲惨、神奇而又大开眼界的时代的精神,重获这种精神,我们可以用来创造更好的结局。
你感到,密涅瓦夫人可以治理这个世界。
在整个战争期间,简·斯楚瑟不断就英美关系写作和演讲。米高梅电影制片公司在制作他们别出心裁的电影时,付给她很高的酬劳,其中一部分被她拿来买了两辆装备齐全的救护车捐赠给了战争中的英国。几年后,她拒绝观看《密涅瓦的故事》——1950年拍摄的续集,比前作更催人泪下,在这部电影里,葛丽亚·嘉逊演的密涅瓦夫人因癌症死去。简控告米高梅杀死的她的角色,并成功胜诉。她跑去给道夫看大量的赔偿支票,叫喊道”哦,道夫,不要浪费了这些可爱的票子,我们花了它吧!:第二年,简发现自己得了癌症。1953年她在纽约的长老会医院病逝,享年52岁。她一生都勇敢幽默。死后她的骨灰葬在了艾尔斯伯里附近的惠特彻奇,她父亲旁边。
她临终前捐献了眼角膜,以便有其他人可以通过她的眼睛看到这世界的美丽。此外她还撰写了自己的墓志铭:
有一天我的生命会走向终途
以免你一时兴起要想要回顾
不如让最了解的她来向你言诉
告诉你进行回顾的最短“路途”:
说,“这里躺着的人得到了双倍的祝福”
说,“她很幸福,”说,“她知道自己很幸福。”
[1] 伊丽莎白姨妈想说的应该是埃塞俄比亚(Ethiopia)却说成了乌托邦(Utopia)。(译注)
[2] 伊恩·弗莱明是007系列的作者。(译者注)
[3] 迈拉·赫丝女爵:著名英国女钢琴家。(译注)
[4] 序文中此处解释和书中原文意思有出入。(译注)
[5] “獾州人”:美国威斯康星州人的别称。(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