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不谋而合的寒冬论(第3/4页)
夏书记笑了笑,没再答话。钱主任也住了嘴。这年头,老男人都活成了精,知道什么时候该没话找话,什么时候该敛言似龟。
小河远远地坐在后排,并不了解前排的你来我往。
于时所讲的这份PPT,她早就谙熟于心。她只远远看着周维穿黑西装的模糊背影,又想起在机场短暂的偶遇。尽管小河十分想上前跟他打个招呼,说一声好久不见,但她明白,在这样的场合,自己这样的小角色,根本无法、也不应上前去跟他搭话。
何况,小河觉得就像现在这样,远远坐在后排,翘着二郎腿,欣赏着他模糊的背影和身形,来得更舒服些。
“......根据周期嵌套理论,长周期,也就是康波周期包含3个中周期,长度平均约为8—10年。而未来的十年必将是整个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以及创业企业共同发展的大十年!”
随着一众掌声,第一个圆桌论坛也应声开始。
这个圆桌的话题是“野蛮人在敲门”。这一场圆桌论坛,于时刻意安排了谢琳慧做主持人,于时自己、周维以及另外两位投资大咖做圆桌嘉宾。
周维稳稳坐定,环视台下。
小河远观谢琳慧,这个女人虽年近四十,但保养得当,皮肤白净,衣着品味不俗,可想象年轻时的光鲜照人。她脸上显然是刚刚打过玻尿酸,笑起来脸上就会挤出一坨不自然的肉。
谢琳慧深谙行业规则和内幕,又懂得调动观众情绪,第一个问题就问得剑拔弩张:
“于总给我这个题目让我非常兴奋,当下周总所在的元申股份等大型企业集团做并购来势汹汹,我想问问各位,这种情况下,像于总率领的世纪资本这样的私募基金还抢得上饭吃吗?”
旁边大屏幕的弹幕弹出:“犀利!”
“求干货!”
谢琳慧继续加料,“几位都与我相熟多年。这么多年来,我报道过大家的好,大家的坏。今天让我这照妖镜,来照照看到底谁真善、谁真恶。”
台下雷鸣般的掌声蜂拥而起。自古看热闹不嫌事大,观众们最喜欢看大佬们打群架了。
谢琳慧果然不负众望,一出招就尖锐无比,“首先,我想请问各位过往在本机构投资的IRR。”
这个问题涉及保密信息,很难回答,但是公众场合,不回答就会显得小气,因此如何幽默地化解这个难题,就成了各位大佬比拼智商情商的关键。
于时的回答颇有于时个人标签,“我记得夏书记在拿到业绩报告的时候,曾经跟我说“你小子没给你爸丢脸”。如果大家相信我们的财神爷夏书记,那现在可以鼓掌了。”
台下为于时的直接和幽默响起笑声和掌声。
周维思考了一下,娓娓道来,“在元申股份,投资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资金的回报,更在于投资给整个行业生态带来的价值,在于我们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庞大的消费者群体,而不是量化的一个数字结果。”
这算是中规中矩的周维范式标准回答。台下观众发弹幕,让媒体大姐大谢琳慧继续发问,定要从这温文尔雅打太极的周维口中问出元申集团投资的攻城之略。谁料谢琳慧居然高举轻落,不但没有继续追问,还将话题转了向,直接请周维总结他认为的投资的本质是什么。
这咄咄逼人的谢琳慧对周维格外开恩。
周维认真回答谢琳慧的问题,但并不多看她一眼,视线反而一直落在台下的观众席上,回答也仍旧是标准的周维范式,“产业的升级要靠市场、消费和用户来驱动。所以,从这个大方针来看,元申股份专注于通过战略投资和并购为实体经济和产业升级赋能,从而产生爆发式的协同增长效应,进而给公司带来长期的战略价值。”
谢琳慧看向周维,一脸简直要冒出心型的粉红泡泡的表情,崇拜之情溢于言表。观众席距离远看不真切,但同坐台上的于时却尽收眼底。
此次圆桌的最后,谢琳慧问嘉宾对在座的创业者有什么提示。
周维说:“去年以来,一把把火将中国资本市场烧的旺旺的。连续降准降息释放资金流动性,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但是,我想提醒诸位的是:寒冬就在不远处。”
周维寥寥几句话给台下的人浇了一盆冷水。
多少渴盼着尽快上市的创投企业,多少憧憬着一夜暴富终将实现的创业者像打了鸡血一样融资、推高用户、再融资、推高估值——而那些一年到头打飞的、看项目、写PPT的股权投资人,本以为自己即将投出一家上市公司,投出一家独角兽——兴致勃发的人们却听到这位业内出手最凶悍的投资人说出了“寒冬论”。
谢琳慧将话题赶紧岔开,于时给论坛定的是喜气洋洋的基调,而且台下还有这么多等着出政绩的政府领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