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立贤?立长?立成人!(第2/3页)
“若执意念及王贲的贡献,却是会遗漏多少的机会。”
“大秦眼下局势艰难,若不抓住每次机会,想扭转乾坤根本就不可能。”
扶苏道:“扶苏记住了。”
嵇恒从躺椅上站起,他道:“眼下王贲已送到了陵园,你也该继续你的开国路之旅了,只是这一次,我不会再跟随了,你们兄弟自行上路。”
闻言。
扶苏眉头一皱,不解道:“嵇先生,这是为何?”
嵇恒眼中露出一抹深邃之色,淡淡道:“我的存在,已经极大削弱了你们的自主性,也让你们产生了一定的依靠,这种情况是不对的,我从狱中出来,便早已决定,不会让自己置身于局中。”
“这一次我却是犯错了。”
“重走开国路。”
“这并非为我而走,而是你们的炼心之旅。”
“你们这些公子,始终没有意识到一件事,始皇对你们的影响太大了。”
“你跟胡亥算是两个对立面。”
“胡亥的日常,很多时候都在不经意模仿始皇的一举一动,你则不然,你过去对始皇的强势很不满,因而事事习惯唱反调,或许也可称之为叛逆,然你们兄弟二人,归根结底都没有摆脱始皇的影响。”
“一个为模仿而模仿。”
“一个为反对而反对。”
“我的出现。”
“让你们有了一些变化。”
“但这种变化,对你们并无益处,只是多了个模仿对象。”
“仅此而已。”
“身为大秦的公子,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
“世人皆说秦国六百年,明君出了很多,从开国的秦襄公,再到秦文公、秦武公等等,大秦似乎每一任君主都不差,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并非如此,在秦出子之前,大秦的历代君主,其实都沿袭着父死子继,也几乎都沿袭着嫡长子继承制。”
“而从秦出子开始,大秦开始任君为贤。”
“但贤是没有明确定义的。”
“何为贤?”
“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贤?”
“古之圣人也好,春秋之大家也罢,都没能给出定义。”
“何以大秦却能始终君主有能?”
“秦宪公早逝,其幼子才五岁,就为三名大庶长推上国君之位,十岁时,又被这三名大庶长杀害,如此肆意废立、杀害国君之事,秦国的历史上也并非没有出现过。”
“而且不仅一次。”
“在秦后惠公死,秦出公即位,时方二岁。”
“秦国的大政由其母主持,此人重用宦官与外戚,继而有了‘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的乱政,自此之后,秦国几乎不再立少主,所有君主都必须成年。”
“若当代君主之子未成年,君主死后立其弟。”
“如此才奠定秦国强盛之根基。”
“成年与否为何会成为君主立与不立的标准?”
“在我看来其实很简单。”
“大秦国君的确立并非是所谓的唯贤。”
“而是立的‘成熟’!”
“大争之世,人皆早熟,很早便懂得世间道理,也有了自己的见识,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行事准则,这些人为君,或许上限不一定很高,但却能极大保证下限。”
“这些君主是有自己的思考。”
“他们不会轻易人云亦云,也不会轻易的为他人蛊惑,而是会先代入自己的思考,然后再决定做与不做。”
“有自己的思考,这是很重要的是。”
“眼下你们缺乏了。”
“你们过去受始皇的影响,现在受我的影响,始皇也好,我也罢,对你们的观念影响很深,以至于你们缺乏了自己的独立思考,长期以往,你们得不到任何的长进,只会遇事寻求他人意见。”
“全然失了自己的主见。”
“若有良臣辅佐尚好,若是奸臣昏官为辅,大臣专权,国政不稳,秦政日衰的情况,便会再度发生。”
“我之所以提出让你们走开国路。”
“并非为补齐秦史。”
“而是想让你们借历史的史料,打磨自己的见识,凝练自己的判断准则,切实感受大秦历代先王先君的情况,思考这些君主的理政之道,继而摸索出自己的理政之道,形成自己的判断依据。”
“一味模仿终是落了下乘。”
“而我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你们的独立思考,你们遇事下意识会询问我的建议,若我再继续跟随,你们这次的重走开国路,终究只是走了个过场,空洞的了解一下历史,除此之外,并没有任何收获。”
“也毫无意义。”
“大秦公子要有自己的想法!”
“活在别人的阴影下,的确能过的安稳,但注定没有前景。”
“作为后人,我们应当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更进一步,而非是在前人的阴影下纳凉遮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