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第2/3页)
她越琢磨越觉得自己应该没猜错,翟主任不会放着这个能给他履历增添色彩的项目不管的。
邱则铭也点了点头。
周嘉妮:“去加工坊转一圈,看看大家的状态。”
村里会编东西的不少,但真正能称为手艺的人就五个,水平都在张老四之下,所以加工坊这边都默认张老四领头,他们属于加工坊的主力。
各人的徒弟大多都是本家子侄,只有一两外姓人,私下偷偷拜了师,没事的时候去师父家里帮着干活,跟着学门手艺。
徒弟都是会点编织活的,属于第二梯队,目前一共八个。
再就是经过报名挑选后来打零工的人了,有基础的优先,没有基础,手指灵巧的也行。当时挑人还现场做了考核,有的教一两遍就会,有的恨不能把指头掰断都别不对编篮子的花,只能择优录取。
这些人共十二个,一部分做基础编织,再复杂的就给交给第二梯队,最关键的部分是张老四他们做。
另一部从徒弟里挑了一个出来带着处理材料。
材料处理的好,他们用着顺手,速度就快,这一步也很关键。
周嘉妮跟邱则铭走到门口,看着院墙上用红油漆写的‘前进大队编织坊’几个字,笑了下,这几个字不会在这儿待时间太长的,早晚让它们换面更大的墙,横撇竖捺恣意地绽放。
进门后,院子里忙得热火朝天。
院子东西两侧,还有挨着大门口的南墙边都起了棚子,一看就是新搭的,大家都在棚子底下忙碌着。
虽然没拿到订单详情,但张老四通过周嘉妮之前传回来的零散单子判断,元宝筐和花边框最受欢迎,所以编这两款总没错。
见周嘉妮进来,有人笑道:“哟,嘉妮同志回来了?”
张老四他们抬头看过来,脸上露出慈爱地笑容,道:“小周同志,回来啦?”
周嘉妮笑眯眯地开始喊人,认识的喊,不认识的经过这次也都认识了,挨着打完招呼,最后道:“大家辛苦了。”
“小周同志也辛苦,给咱拉了这么大的单子。”有个嫂子笑着跟她确定,“是又接了两百个筐子的活吧?”
“对,两百个。”周嘉妮拿出刘通抄的数据递给张老四,“先做第一百货的单,这一批没问题就能拿下正式合同了。第二百货的单子看情况,要是给第一百货交货时有多余的,就捎上一二十个,让他们先摆着……”
有人给周嘉妮和邱则铭拿了个马扎,热情地道:“小周同志,小邱同志,坐下说。”
“谢谢嫂子。”
村里人都好奇她是怎么谈下的单子,手上做着活,不自觉的就围了过来,想听她说说。
周嘉妮觉得她一开口轻易可就停不下了,遂看向邱则铭,笑道:“小邱同志,要不你先回去休息?”
小邱同志眼底都有红血丝了,昨晚他休息的最少,让小邱同志早点回去休息。
邱则铭一看小周同志有摆架势的苗头,似乎要搞啥动静,那就不妨碍小周同志发挥了,笑着点点头:“好,你忙完也早点回去休息。”
周嘉妮的确不是干聊天,一面解答大家好奇的东西,一面默默观察加工坊人员工作的情况。
想要把小作坊开成大厂子,单靠张老四他们几个主力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第二梯队要尽快培养成第一梯队才行。
但观察片刻她就发现,大家还是过于泾渭分明了些。
第二梯队的人只埋头做手上的活,她在这儿坐了个把小时,聊闲天聊得嗓子冒烟,眼皮都有些撑不住了,没见一个二梯队的人去找张老四他们学东西。
哪怕是他们站起来休息的时候。
那几个老师傅也没有主动去指点谁。
还有个现象,第三梯队的人起身无意中路过二梯队的人时,那些人下意识背一下身,有点怕被打零工的人学到他们吃饭家伙的样子。
这现象可不好啊。
她理解师徒制度,也尊重这种模式,可这种模式不适合他们当前的发展啊。
而且当时她是跟张宝生谈过的,给足师傅们诚意,不能拿了诚意,却还是按他们的老规矩来行事啊。
周嘉妮面上不显,依旧跟大家东拉西扯,扯到今天早上翟主任半开的那个玩笑上,笑眯眯地道:“我可在公社吹下牛了,要努力把咱这个小作坊发展成厂子,到时候厂子就归咱前进大队管……”
吹牛又不纳税,她敢在公社主任前头吹,更敢在这些社员们前头吹。
况且,如果大家齐心协力,不是没有机会啊。
有人笑道:“嚯,咱还能开厂子?”
周嘉妮笑道:“咱这规模肯定越干越大啊,两百个篮子只是省城两家百货大楼,那边的供销社我都没问。而且咱这是越过了县里、市里,直接跳上省级单位啊。等跟省城百货大楼合作的消息扩散出去,你看周边那些供销社来找咱进货不?光靠咱们这些人编不出来,是不是又得招人、扩建?再忙不过来,是不是还得继续招人?那时候规模肯定比现在大好几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