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6章 【天开青云器】

“农桑监……太医馆……”

刘贤喃喃自语,并未立刻给出冲动的回复,而是冷静沉着地思考。

裴越亦不着急,被加封为国公之后,他在朝中的地位愈发稳固,而且他与刘贤之间的关系极其亲近,连莫蒿礼和洛庭等人都无法相比。

纵如此,他在谋划大局的时候依然小心翼翼。

治大国如烹小鲜,兼之他的目标是要削弱皇权,改变世人心中根深蒂固忠君为上的想法,这便需要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之上,大力发展教育和不断开启民智才有可能实现他的愿景。

简而言之,在一个普罗大众连填饱肚子都有困难的时代,强行推动制度的变革只会造成社会结构的崩塌,说到底那只是徒有表象的空中楼阁,外面看着华丽实则一碰就碎。

故此,在祥云号的触角已经深入大梁各地的今时今日,裴越也没有想过直接推翻皇帝的存在。正如他先前对谷梁所言,他理想中的大梁社会属于开明的帝制,其实便是兴起于前世地球上十七世纪中叶的开明专制主义。

而在《论书》的第三册中,林清源亦曾隐晦地反思过这个问题。

这位先行者谋求的是一步到位,自上而下进行变革,借助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大梁初立百废待兴的时机,建立太史台阁负责修订律法,以东西两府分掌军政之权,又以监察院监督君臣和太史台阁。这是一套简易版的虚君实相制度,为了能够顺利施行,他保留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应官衙主官的任免权力都在皇帝手中。

但是,林清源仍旧高估了自身对高祖皇帝的影响力,也低估了这个世界原有的惯性,他没有看到理想实现的那一天,甚至来不及将这本《论书》写完便溘然长逝。

死因难以论定。

参考前人的得失与遗憾,裴越花费很长时间理清自己的思路,决定从提升社会生产力入手,核心点不是贸然对王朝制度和官僚体系进行超越时代的升级,而是在现有框架下扩充朝廷这架机器的功能,然后再不断优化它的运转效率。

方才向皇帝建言增设的两个衙门便是他迈出的第一步。

经过长时间的沉思之后,刘贤缓缓道:“朕大致明白你所言太医馆的职责,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如果要在下面各州府以朝廷的名义修建医馆,即便户部能够拿出足够的银子,朕也找不到那么多郎中坐诊。”

裴越沉静地道:“陛下,臣建议设立的太医馆不仅仅是为了行医治病。”

刘贤道:“愿闻其详。”

裴越不疾不徐地道:“臣认为,太医馆可分为御医局、御药局、国医监、养济院。御医局主要承担如今太医的职责,即为宫中贵人看病。御药局则负责以朝廷的名义统一采购药材,一方面可以在各州府设立铺面低价售卖,另一方面为养济院提供用度。至于养济院,便是陛下所言为百姓看病诊治的衙门,既然短时间内缺少足够的大夫,臣建议刚开始仅在各州府城设立。”

他顿了一顿,温言道:“所谓国医监,陛下可以将其视作类似于国子监和太学的所在,只不过这里教出来的皆是具备一定能力的医者。方才陛下说到郎中太少,究其原因便是朝廷不承认他们的地位。宫中这些太医倒是有品级,可对于绝大多数世人来说,行医救人如何比得上读书考科举?再者,医者大多敝帚自珍,讲究父传子子传孙家学渊源,一般不会将医术传授给旁人。”

刘贤颔首道:“朕明白了。”

裴越继续说道:“只要朝廷认可国医监的地位,并且给予相对应的官职品级,那么将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郎中出现,届时陛下就可以养济院向各处县城推广。”

刘贤思忖片刻,不禁赞许地道:“好,朕会与东府诸公商议,尽快将其落实。”

裴越微微一笑,中央集权的帝制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眼下这种时候,皇帝一言决之便可免去拖沓和扯皮,尽可能地提升效率。而且在面圣之前,他便和东府那几位大人物详细沟通过,争取到莫蒿礼等人的支持。

只待圣旨颁下,东府便会大开绿灯,太医馆将在最短的时间内问世。

对于整个文官集团乃至于天下的读书人来说,太医馆的存在并不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和利益。因为裴越没有盲目地改动科举的内容,只是另设了一个衙门,与传统的科举取士是两条互不干涉的平行线。

最重要的是,太医馆的设立是为了救治穷苦百姓,任何一个读书人都不敢明面上反对,他们至少要为自己的清名考虑。

裴越已经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影响,这第一步定然不能行差踏错。

从石炭寺到太医馆再到农桑监,前后历时四年有余,裴越走的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