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诸葛亮:杜甫,知己啊(第3/4页)

杜甫曾经在长安当了十年的落魄考生,在这之中,交了个朋友房琯。

唐肃宗急于平定叛乱,让他带四万兵打仗,结果大败而归。

唐肃宗非常生气,要处置房琯。

杜甫觉得这不是房琯的问题,唐肃宗的问题更大。让文官打仗,这不是笑话吗?

明明是大唐,但唐肃宗已经有了大宋的风采。

唐肃宗很生气,觉得这不是自己的问题,于是把杜甫贬去华州当小官。

杜甫好不容易到了天堂,结果又下了地狱。他不得不前往华州上任。

当时将领郭子仪等人连连受挫,不得不大抓壮丁。

他开始以诗写史,以沿途的见闻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这是他的代表作品。

有学者给杜甫写了挽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他用笔写满了人们的喜怒哀乐。】

天幕直接放了一首其中的《石壕吏》。

清代诗人袁枚望着天幕,越读越冷,浑身发凉。

这首诗可泣鬼神啊!

他忍不住回到书房,写了一首诗。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石壕村里流的泪,可比唐玄宗和杨贵妃哭得多!

武则天瞳孔地震:“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女人刚生了孩子,连完好的裙子都没有。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家里人都上战场了。老婆婆为了媳妇不被抓,主动要去军营。

贫穷,女性,战乱……这是绝对的悲剧。武则天同为女性,更能体会其中的窘迫。

杜甫没有写这一家人的未来是什么,老婆婆还会回来吗?老翁下一次会被抓走吗?他们一家人能活下来吗?

武则天心中悲愤,下意识想责怪谁,又找不到人。

官吏也是听上级的话,上级也是为了平定战乱,好像没有什么错的人。

啊不对,有错的人。

武则天眼中闪过寒光:“来人啊,把李隆基给朕叫来。”

如果李隆基不发癫,世间怎么会多这么多惨剧?

武则天心想,朕治不了未来的李隆基,还治不了这个小版的吗?她不能把火憋在心里,她要抽死他!

“对了,郭子仪怎么听着这么耳熟?”武则天若有所思,很快想了起来。

她之前下诏,创办武举,郭子仪脱颖而出,不过目前只是个芝麻小官。

武则天心想,郭子仪居然能够青史留名,看来是位英雄,得把他召回来。

李世民被太医掐人中,然后灌药,刚刚醒过来。

长孙皇后不让他看天幕,他却执意要看。

脸色苍白的李世民摆手:“有什么不能看的,就是要以史为鉴,不,以未来为鉴。”

他一想到唐玄宗就生气,一想到唐肃宗就觉得高兴,看来大唐还是出了猛男啊。

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其实不希望毒水继续蔓延。但是唐肃宗反的是唐玄宗,那无所谓了。

李隆基杀儿子,又抢儿媳妇,简直五毒俱全,活该去死。

他支持唐肃宗搞玄武门之变!

结果便看到了《石壕吏》。

他瞠目结舌:“有吏夜捉人?连老翁都要抓,最后连老妪都被带走了?”

“唐肃宗就是这么平定安史之乱的?!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吗?”

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匆匆忙忙上战场,哪里经过什么训练,不过是送死去了。

紧接着便听天幕说道:【郭子仪是著名的大唐军神,可以说他是挽救大唐的一号功臣,怎么在《石壕吏》里面活得像个反派?

其实不然,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锅。758年,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攻打安庆绪,胜利的曙光就在面前。结果叛军的援军来了。

自从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皇室不再相信武将,转而相信更加柔弱的宦官。

唐肃宗担心郭子仪功劳太大,所以不让他当将领,让宦官鱼朝恩独揽大权。唐肃宗太喜欢玩微操了。

结果唐军大败。

唐肃宗一看要完,连忙重新启用郭子仪,可是唐军受损太重了,不负之前的风光,只能大抓壮丁。

于是便酿成了《石壕吏》的苦果。】

唐太宗李世民:“……”

“让宦官掌兵权?简直世所罕见,滑天下之大稽。”

唐太宗李世民恍然大悟:"朕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唐朝晚年宦官势力会那么强,原来出在唐玄宗和唐肃宗身上啊。”

沉默,沉默是今天的大唐。

唐玄宗李隆基从没有听过这么刺耳的话,原来宦官专政的源头在他身上。

太子李亨笑着说道:“唐肃宗重用宦官真的挺离谱。”

他像是在说唐肃宗,又像是在说李隆基,毕竟重用宦官是从李隆基这里开始的。

他身边的高力士就是最好的例子。

李隆基气得头皮发麻,脸色涨红: "皇帝重用宦官,怎么能叫离谱呢?他们不过是顺家顺手的家奴罢了,掀不起特别大的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