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七章 清穿文世界37(第6/7页)

这其中就有一位是洛霜熟悉的,嫁给恭亲王常宁第五子辅国将军卓泰的吴苏氏慧珠。

慧珠选秀的时候和洛霜一个房间,当时她就表现出了足够的沉稳和智慧。

可惜她的运气不太好,虽然成了卓泰的嫡妻,可卓泰的身体实在一般,两人成婚后没多久,卓泰就病了。

好在那时慧珠怀孕了,虽然只生下了一个格格,但随着这几年的变化,格格也和阿哥一样重要了。

之后卓泰病逝,慧珠守了三年孝,在那三年,她开始尝试接触经商,因为想要给女儿攒嫁妆,所以她把自己的嫁妆整顿一下,开始积极的投资。

接触的多了,对于各中商业模式,她了然于心,出孝后,就进入了皇室开创的培训班,并顺利毕业,目前已经是医疗基金的负责人了。

而所有的这些基础,都是皇家人,有姓爱新觉罗的男人和女人,也有嫁入爱新觉罗,或者驸马郡王等。

“做投资的那部分,你们也知道,都是比较稳健长久的,但目前还看不到收益的,所有我就不说了。现在说最后那一部分的资金运用到了哪里?从养老开始,这是大头,全国一共兴建了三千所养老机构,最好的就是皇家养老院,那个耗费巨大,占到了养老金的一半。剩下的大头是最低等的六等养老院,只能保证六十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吃喝住等日常所需,其他娱乐等活动,都是当地官府组织,或者商人捐钱促成。”

“而中间那四等,耗费的钱财倒是比较少,我们出了建造房屋的钱,剩下的都有老人的子女和当地富商包圆了。因为建房子不需要多少,剩下的能支撑养老院运行三年之久。等三年后,基金和投资就陆陆续续有回报了。”

说到养老的问题,其实是这四项中最好解决的,因为大清人均寿命只有四五十岁,超过六十的都是少数。

所以六十以上的老人没有想象中的多,再加上六十以下还有行动能力,一般这样的都能在家里帮儿女一些忙。

可过了六十,无论是身体和精神都跟不上,再加上一些病痛,躺倒的居多。

所以养老院的出现,确实是解决了子女的负担了。

以前,家里有一位老人病了,就需要媳妇贴身照顾,完全走不开。

现在媳妇也可以出门挣钱了,老人就没法照管,有了养老院,只是多花一点钱,能把老人照顾好,再好没有了。

再加上报纸的宣传,让百姓们潜意识里就觉得,你不愿意送老人去养老院,就是舍不得钱,就是不孝顺,所以百姓都愿意送养老院,并且愿意给相对比较高的费用,并且在休息的时候积极带着孩子去看老人。

而为老人养老是善举,当地商人想要一个好名声,支持养老院的建设,投资一笔钱,就成了不得不做的事。

这笔修桥修路更容易获得百姓的称赞。

再加上,养老院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官员的考核项目之一,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官声,还是为了升迁,官府对养老院也会格外重视。

所以这一项是进行的最好的,目前大清九成以上的六十岁老人,都进了养老院。剩下的那一成,是家里有钱,儿子儿媳孝顺,想要亲自照顾,这没什么好说的。

康熙听完,忍不住激动的拍手,“好,好啊,老有所依,这是多好的事啊!”

虽然听了不止一遍,但每每再听,康熙依然觉得心潮澎湃。

百姓能吃饱穿暖,老有所依幼有所养,这就是帝王的终极梦想啊!

现在大清实现了其中一项,虽然这个老,是要等到六十岁以后,但依然是一项仁政。

康熙欣慰的看着老三,再也不嫌弃他了,“做的好,切入点也选的好。”

老三有点嘚瑟,被皇阿玛夸了,真是难得的体验。

他五官飞扬,然后不小心瞄到二哥和老四,就见二哥似笑非笑的看着他,老四面无表情,他立刻端正起来,老老实实的道,“然后是教育,这个排在养老后面。”

教育是刻不容缓的,按照大清目前发展的速度,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识字的百姓和高精尖人才。

百姓识字了,才能进入工厂,更好的工作,而高精尖人才,才是推动大清发展的动力,光卫其轩一人,就是累死他,一辈子也做不了多少事。

更何况明面上卫其轩还是个病秧子,日常就缩在家里,除了写计划,就是写资料,多的一概不管。

实施层面都得他们和朝臣来,可不得多点能理解卫其轩意思的人才嘛!

这高精尖人才,毫无疑问肯定是从第一小学,第一中学大学,以及全国各地的官学出。

虽然这样可能会有垄断教育的嫌疑,导致教育资源的不流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大清需要人才,而且要以最快的速度让这些人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