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三章 清穿文世界33(第6/7页)

可造船除了人,还需要大量的材料,所以钱少不了。

接着两份一份给老七,用来推广新式的改良物种,和促进粮食改良。而这一份,有一半都用到老八身上。

虽然两人好像是两份差事,但农具和改良物种,可以一起推广,所以结合到一起没问题。

一份得用来修路,尤其是从海口到京城的路,虽然有大运河,从海上直接转到内河,可以直达天津,但要发展先修路,这个是绝对错不了的。

目前水泥已经制作出来了,被卫其轩想办法,承包给了各地的商人,条件是只能在自己的家乡售卖,并且他们还负责免费修葺一段路。

但光靠他们,是完全不够的,也仅仅能修一些繁华的地段,虽然卫其轩制定了标准,每个商人修的都差不多,连路线都规划好了,但这么一截一截的,属实太慢了。

所以在看到这么大笔的钱后,卫其轩就把修路提上了日程。

这里就已经六份了,而这六份短时间内看不到收益,即便是借给大臣们的,也别想着他们两三年内就还清。

而其他的项目,那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路修起来不可能收费的,因为按照现在大清的情况,一旦收费,百姓们就不会走。

小农经济还没有打破,大家可以自给自足,为什么要出门?

即便逼不得已,那他们也可以拐更多的弯路,而不去走修好的路。

原因也很简单,他们宁愿多走点,也不想浪费一分钱。

而农具改良和农作物那边,可能有收入,但这钱还得源源不断的投进去,是拿不回来的。

所以要想最后不出现大的漏洞,导致卫其轩和洛霜自己拿钱出来填坑,就需要有大的利润来源。

九阿哥那边钱已经够了,再多就饱和了,也没什么意义。

所以卫其轩盯上的别的生意,一是羊毛纺织。

蒙古那边,直亲王已经看上了,但目前没时间去打,海上更要紧些,而且就算以后打下来,也只能是大清的附属国,而不能独立存在。

直亲王在的时候,这点毫无疑问,直亲王不再了,他的长子弘昱即位,也能保证两者的关系,毕竟弘昱还是在康熙的教养长大,自认为是爱新觉罗家的人。

可到了第三代呢?弘昱去了蒙古,不能叫人家把孩子送到京城来,那岂不是成了质子?那性质就变了,不再是一家人,而是合作和敌对并存了。

可不送吧,人家在草原长大,从小接触的想法就不同,你能保障他还把自己看做爱新觉罗家一家人?

蒙古也太要紧了,现在经常有战争,都是和蒙古草原那边,但现在是外人,打就完事了。

等弘昱的子孙掌权,那就变成了同宗同源,要是还打的话,心痛不心痛?

那现在做的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现在就要叫蒙古和大清成为互相依存的存在,蒙古脱离不了大清,永远是大清的附属。

而最好的方法,无非是三种,经济,政治,和教育。

文化统一,思想统一,那想分开也分开不了,心理上就认同是一国的人,只不过自己这块地方,被封为了大清的皇子而已,自己还是大清人。

这个只能等以后,有钱了,发展了,教育办起来了,才能徐徐图之。

而政治上,势必得等理亲王掌控那里。

现在能做的,就是经济一体,让蒙古的经济离不开大清,而大清也需要蒙古,那就是完美了。

最好的方式,就是马匹和羊毛了。

马匹不需要,按照卫其轩的计划,热武器已经开始研究了,更先进的交通武器也开始了,未来马就是马,是一种动物,而不是战争机器,所以不需要大规模购买。

那羊毛就是最好的东西,正好洛霜这边要开织坊,以羊毛织品位切入点,既不会冲击,目前的小农经济市场,也能快速打开局面,还不会惹来忌惮。

最重要的是,洛霜想促进女子出门,参加工作,那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所以一份钱必须运用到这里,羊毛和纺织上。

之后,洛霜想要建立宣传渠道,报纸,说书,戏曲等文化表演,得有他们的人,不,是必须被他们掌控。

洛霜要给他们洗脑,让他们接受女子出门养家,是光荣,是牺牲,是值得赞扬的美德。

一遍不够,就两遍,两遍不够就三遍,等听了十遍二十遍,再顽固的人也会改变想法。

人是会融于社会的,并自觉的跟着大众的思想走,当每个人都这么说,你要还是原来的,就会被排斥,被当成异类。

现在的宗族思想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大家把集体的意识,当成自己的意识。

而集体的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比个体的意识更容易改变。

真正完全顽固,只遵守自己想法的人,那是少数,是极少极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