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三更合一(第3/7页)

杨芳芳和李菊花对视一眼:“行,那我们以后就叫你小安,你也直接叫我们名字就是。”

“好嘞,芳芳姐,菊花姐,今天咱们去哪儿,你们说了算。”

“那要不去棉织厂?”

“不行不行,棉织厂工资高,平时还有点福利,不算穷。”既然要慰问调研,那肯定得挑穷的啊。

“那去酱油厂?酱油厂工资低,福利也不好。”李菊花悄悄看了安然一眼,“我听说他们普通工人一个月才三十块,车间还特别热,特别臭。”三十块,那都是三年前的工资水平了,现在哪个单位还有这么低的?

安然想了想,酱油是用黄豆酿造的,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原料,反正光黄豆来说的话,发酵后蛋白质的臭味特别明显,隔着老远都能闻见,而且一臭就是一整天,对工人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考验,“行,那就去酱油厂。“

阳城市酱油厂虽然也挂着“阳城市”名头,但距离市区有十几公里,她们都有自行车,跨上去骑着就能走。

一路上西北风呼啦呼啦的刮脸上,安然不敢说话,因为一张嘴那风就往肚子里钻,好容易憋到酱油厂门口,远远的就闻见一股浓郁的酱油味,仿佛连空气都是棕褐色的。这玩意儿在孩子们眼里是稀罕东西,随便滴几滴拌着饭就够美味的,可在天天做饭的家庭妇女鼻子里,那就是一股熟悉的呛得拉烟的咸味儿。

不敢想象工人们天天在这一堆酱油味里是怎么坚持十年如一日工作的。

酱油厂要说福利吧,也不是完全没有,毕竟酱油分两种,一种是瓶装的,半斤一瓶,一种是散装的,大缸装着,老百姓们自个儿拎着瓶子去想称多少称多少。包装车间总有残次品,工人们拎回家就是福利,而大缸散装的那更容易,每个月发个两斤三斤的,自家也吃不完,卖又不值几个钱,就送人呗,送人有面子。

可在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面子就是个不值钱玩意儿。

安然想着他们的辛苦,来到大门前把车子刹住,掏出三人的工作证,门卫就放她们进去了。酱油厂没有专门的工会,工会是跟后勤和保卫科掺杂在一起,由厂办统一管理的,她们去到的时候,厂办的人说是下车间了,还没回来,他们去喊。

安然看他们手头忙得都快飞起了,倒不好让他们为了自己这点无关紧要的事跑去喊人,忙道:“你们忙吧,我们方便在厂里看一下吗?”反正叫回来的也不是专职工会干事,一问三不知,做调研不如她们自个儿看。

厂办的负责人很高兴,就喜欢这种不事逼的领导,忙叫了个保卫科的老同志带她们。

酱油厂面积很小,只有阳钢二分厂的五分之一大,工人数量也不多,酿造、发酵、搅拌、过滤、出渣、装瓶,每个生产环节也就只有几个人,倒是味精车间人多,有二十几个呢。

“这是为啥呀,咋味精车间我看着也不忙,咋就这么多人呢?”杨芳芳不解。

李菊花四下里一看,没人注意才小声说:“你看味精车间多干净啊,味精又贵,效益多好啊……”虽说吃大锅饭,可工资也跟各个车间效益有关。

“再说了,你出去走亲戚,是提一壶酱油有面子还是半斤味精有面子啊?”

杨芳芳一想也对,味精还是挺稀罕的,炒菜放那么一丢丢,一锅菜都是鲜的,跟鸡肉一样鲜。无论供销社还是百货商店,那都是紧俏品,尤其春节前,有时候要排好久的队才能买到半斤呢。要是谁能提着半斤味精来她们家走亲戚,她一定能给他当座上宾。

安然平时不是很喜欢放味精,但也会放,调味料嘛,有些重口味的菜就不能少。她其实也挺好奇味精是怎么做出来的,就跟着她们进去,隔着窗子往里头看。

“味精主要是用大米做原料,提炼出谷氨酸钠,因为鲜味持久,所以叫味精。”带她们参观的人说了句,安然这才想起,好像味精的味道确实是很浓厚的,炒一盘菜,放同样数量的白糖盐巴和味精,白糖盐巴其实味道很淡,就连宋致远那种味觉灵敏的人也很难吃出来,但味精他和小猫蛋却能一口吃出来。

小猫蛋还说,味精像海带,是一个味道。

那就是鲜呗。

味精车间主任出来,听说她们是市总工会下来的,忙要请她们进去参观,安然拒绝了。入口的东西,越干净越好,她们外来人员还是别掺和了,又走到不远处的酱油车间,没走进去,找来厂里负责人事的同志询问,厂里一共146名工人,女工49人,相当于三分之一。

而这些女工里,已婚的占三分之二,配偶也多在本厂,家庭条件是有点困难,又没达到很困难的程度,因为有几个丈夫是农业户口的,孩子又多,那才叫真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