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不一样(第3/4页)
如果这时候闻家聪明,至少就该让时砚和时临其中一人,在安城成家。
说简单点儿,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联姻,使双方利益最大化,也给双方吃一颗定心丸。
因此才有了时砚一回来,就不停有人上门做媒,差点儿将门坎儿给踏破的一幕,可惜兄弟二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愣是不接招。
上层和闻家,又不能将他们的打算明明白白的和二人说清楚,只能僵持着。
正在僵持的间隙,时云主动跳出来,和正儿八经的安城人刘华康定下了亲事。
时云的身份双方心知肚明,由她来做这个联姻人选,合情合理,谁都挑不出毛病。
这件事中,除了时云是真心觉得:“反正最后都要找个男人嫁了,为何不让这个行为更有意义?刘华康人不错,嫁给他我不吃亏。”
其余人包括远在国外的闻时薇,都觉得这个选择很没必要,兄妹几个在一起时关系不见得有多好,但分开这么多年,反倒是融洽了许多。
时云亲自给闻时薇去了电报,闻时薇的回复中,非常不乐意的表示:“在等一两年时间,姐姐完全接管了闻家,这件事我是不会同意的!”
这也是闻时薇脱离闻家,独自在m国闯荡得到的另一项权利。
得失,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
当初闻时薇在闻家不受重视,闻家完全没有将她一个女儿家列入家族继承人行列,甚至闻家举家到了法国,心心念念的继承人还是时临。
眼看着时临继承家业无望,闻时薇又在m国做到了真正的手眼通天,脚踩黑白两道后,闻家看到了她不输时砚的能力,这才重新重视起她,转过头,求着她接手闻家,希望闻时薇能带领闻家子弟走向另一层辉煌。
这时候,闻时薇手里那些当初时砚留给她的核心东西就派上了用场,她很快对闻家的生意上手,震慑住了那些因为她是女人而对她心存偏见之人。
不管旁人说什么,时云是真的看开了,在她看来:“我有这么多爱护我的亲人,只要我不作死,就不会过的太差,因为我的人生有人愿意为我兜底,也有能力为我兜底。”
于是时临私底下,隐晦的和时砚抱怨:“咱们家的女人,脾气太倔,打定主意就是九头牛头拉不回来,像老太太。哥你也是,别以为我不知道,时薇姐能在m国快速站稳脚跟,绝对跟你脱不开关系。”
这个时砚还真不能否认,闻时薇虽然聪慧,但到底年轻经验不足,若是没人指点,肯定会吃亏,之所以能顺风顺水好几年,成为一匹黑马到达如今高度,确实离不开时砚在背后支持。
甚至就连宋克礼,也是时砚在海城时就做好的打算,但凡闻时薇有勇气迈出那一步,时砚就会通过宋家,通过宋克己,想办法将宋克礼送到她身边,让两人互相扶持。
源源不断的金钱支持,宋克己的人脉加上时砚亲自做的预测,要是还不能出人头地,时砚只能说自己看错人了,自认倒霉。
这些时砚不否认,但也没必要和时临解释的太清楚,人和人之间,还是稍微有点距离比较好。
但有一点,时砚觉得还是要说清楚:“老太太人家现在可是大名鼎鼎的津城日报主笔编辑,尤其是时事点评栏目,辛辣不已,见解独到,读者遍布大江南北。
上到津城大统领,安城领导人,下到贩夫走卒,三教九流,名伶戏子,哪一个不是既想被她老人家点评,以达到全国出名的地步,又怕被她辛辣的言词说的没脸见人,抬不起头。
这叫新时代女性,咱们安城就有不少人是她老人家的忠实读者,你这话在外面少说,免得被读者堵上门,要和你当面理论清楚。”
他们说的这位老太太,就是时临的外婆,沈明月的母亲,当年因为换子事件,毅然和沈父和离,欢欢喜喜北上投奔儿子的沈母。
老太太人老心不老,在儿子身边也没成为一个只会买菜做饭带孙子打扫家务,泯然众人的平凡老太太。
重操旧业,在津城最大的报社一步步站稳脚跟后,因为没有了夫家拖后腿,加上几个儿子孝顺又支持她的事业,彻底没了顾忌,人到晚年,才在这条路上真正找到自己的风格。文华先生之名,可谓是响彻大江南北。
时砚的话真不是空穴来风,安城有不少人是文华先生的忠实读者,每月托人买津城日报,就为了一睹老先生最新力作。
有时候人就是经不住念叨,才说完老太太,安城和津城之间这场蓄谋已久的战争彻底爆发,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忙着站队,外界对此关注度极高。
老太太就在报纸上发表了关于这场战争的文章,称其为“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或将是一场真正的解放战争。”
彼时,时砚跟随军队在南方某省进行医疗救援,忙里偷闲,看到老太太的文章,还有许多文人,社会各界人士,针对老太太文章展开的一系列讨论,深觉老骥伏枥大志晚成,说的就是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