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第3/7页)
鉴于新垦出来的地已经分配给新居民,楼喻不能强硬地让人家种棉花,遂又发布公告。
公告说:世子殿下要尝试种植新的农作物棉花,打算征用一部分田地。每征用一亩,愿补贴农户三成。这三成依照去年庆州平均亩产来算。除此以外,种出的农作物,上交八成,剩余两成留作自用。
农户们大多不认识字,楼喻便派小吏们去宣传。
有人问:“要种什么庄稼?还能有麦子好?”
他们大多挨过饿,麦子是他们的命根子,让他们不种麦子种其他东西,比要了他们的命还难。
“上交八成?!这不行!”
他们要是种麦子的话,秋收后只用上交七成!
小吏解释:“不是会补贴你们三成麦子吗?”
“那也不行!”
他们要是种那什么棉花,最终只能得三成麦子以及二成棉花!
谁知道那个棉花是什么东西?
亏本的生意他们可不愿意做。
大家都不愿意冒这个风险,这也在楼喻的意料之中。
但也有人愿意冒着风险,只为追随世子殿下的政策。
马贵是从外地逃难过来的。
他在逃难路上就听说庆州接收难民,不仅给难民饭吃,还愿意给难民提供活计。
他本来半信半疑,但看着面黄肌瘦的婆娘和刚出生半年的小女儿,他还是选择踏上前往庆州的路。
他们一家三口,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庆州。
刚到庆州,就看到城门外有不少人排队。
他问了人才知道,所有难民都得先登记拿到“身份牌”才能去领粮食。
马贵忍着饥饿,抱着女儿,带着婆娘缀在队伍后面。
等待的时间是相当煎熬的。
马贵忐忑又激动地盯着前头越来越短的队伍——
终于到他了。
负责登记的小吏严肃问:“叫什么名儿?从哪儿来?家里几口人?跟你什么关系?”
马贵一时没听清,根本记不住这么多问题,只呐呐道:“俺叫马贵。”
“哪个地方的?”
“桐州。”
“她们是你什么人?”小吏耐心指着他婆娘和女儿问。
“一个是俺婆娘,一个是俺闺女。”马贵老实道。
小吏唰唰记下来,摸出一个木牌,在上面画了三道痕迹。
前面两道长一些,最后一道只有一半长。
“拿着,去那边领东西。下一个。”
马贵晕晕乎乎朝着他指点的方向走去,那儿还是在排队。
他又排了许久的队,这才领到东西。
一顶小帐篷,一小袋麦面。
逃难的百姓一般都会带上吃饭的家当,马贵也不例外。
有了麦面,他们今天就能吃到东西了!
他看向身旁的妻子,妻子竟已欢喜得哭了出来。
到了傍晚,他们终于吃上了热腾腾的面糊糊。
庆州真好啊!那些人没骗他!
两人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双双入眠。
谁料半夜时分,女儿突然惊哭出声,竟发起了热!
马贵和妻子急得不得了,这可怎么办?城门已经关了,他们去哪儿找大夫?
想去乡野找赤脚大夫,可他们人生地不熟的,去哪儿找啊?!
就在惊慌失措时,帐篷外传来脚步声。
“有人吗?里头孩子发生什么事了?”
这个世道,还有这样热心肠的人?
马贵仿佛抓到救命稻草,连忙冲出帐篷:“兄弟,俺闺女发热了,能不能帮帮忙?”
他说完才发现,那人身上穿的衣服,跟白天登记、发粮的穿得一样。
马贵正担心被骂,却听那人道:“发热了?这可不是小事。你跟我来吧。”
马贵没反应过来。
“还愣着干什么?快带上你闺女去看大夫!”
马贵回神,立刻招呼妻子,抱上女儿,一家三口跟在小吏身后。
夜晚寂静无声,气氛沉默得叫人心惊。
马贵看看周围,都是一片片田地,实在没忍住,问:“大人,您、您要带俺们去哪儿?”
那小吏道:“去瞧大夫,田庄上有医馆。”
马贵听他声音平和,没有不耐烦,于是壮着胆子问:“大人,这么晚,您怎么还在城外头?”
“我晚上值守,听到你们那边动静就过去了。”
“值守?”马贵不解,“大人值守什么?”
小吏打了个哈欠,懒洋洋道:“值守你们啊。”
马贵连忙道:“大人请放心,我们绝对不会闹事儿的!”
有这么好的待遇,傻子才会闹事,他们根本不用人专门晚上看守。
小吏忽地笑了:“不是怕你们闹事。殿下是怕你们新来的难民水土不服,就像你小闺女发热一样,怕你们出什么事,才吩咐我们轮流值守。”
马贵:???
这实在有些超出他的认知范围了!
怕他们出事所以派人值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