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三杯吐然诺(第2/3页)
白舒的眼底闪过一道暗芒,稍转即逝后被笑容遮掩:“小扶苏你想的真透彻,既然你如此做想,那我便放心了。既然你父王最近这般喜爱胡亥,你可有想过和这个弟弟多亲近亲近,在你父王面前展露一下你的胸怀气度?你日后上位,他也好歹算是个帮手。”
出乎白舒意料的是,扶苏摇头了:“阿娘就生了扶苏一个,”变相拒绝白舒提议拉拢胡亥的意见,“胡亥也有自己的亲娘,且我对胡姬的印象着实不好,说是迁怒也罢,十八弟......与我也确实不是一道人。”
“这样啊——”白舒懒散的拖长了音,见扶苏自己心中有了想法,也没有再劝,“好吧,如果你坚持的话。不过约莫着要几日,舒要暂离咸阳归期不定,你是想要跟着仲父,还是要留在咸阳?”
“仲父要离开咸阳?”扶苏固然已经参政,但到底还没有达到嬴政认可的水准,自然也无法接触最核心的那一部分帝国机密,“是为何事?”
白舒懒散的靠在扶背上,预期散漫的像是在评判无关紧要的事:“是为斩草除根。”
扶苏几乎是想也没想:“欲于仲父同去。”
“想好了?先说好,你自己去劝你父王,若是我走那日你没来,我可不会等你。”
“想好了。”坚定地点头,言辞之下的坚决似已经得到了来自始皇陛下的肯定答案,“自然是不会让仲父久等。此行,舒想要知道他们究竟是为何要反叛我大秦的统治。”
虽然年幼,但如今的扶苏已经有了一个帝王的雏形:“若说遗民是为权势富贵,那么那些追随他们的百姓,扶苏想要寻求一个答案。”
“你最近都在看些什么,”诧异的看了眼扶苏放在桌子上的竹简,“竟然会有这样的想法。”
“是书房内自六国搜来的史书。”扶苏老老实实的回答道,“六国之间文化各不相同,自家的史书和对其余诸国的评价也各有异同,尤其是对秦国的那部分,对照起我们自己的史书,其实看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你倒不觉得枯燥,”白舒将发梢缠在指尖玩弄着,“有句话,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你若喜欢,送给你了。”
扶苏将这话在嘴边过了过,起身对白舒行了个弟子礼:“不知是哪位先生所言?”
“大概是李世民......魏......额,鲁迅?”眼神飘忽了一下,“这不重要,你记住这话便好了。”这是在为难他一个理科生,“多读读史书,没什么坏处。秦朝自你父王始,到你也才不过百年,前无古人,自然难走。”
扶苏不疑有他:“那仲父可知进些日朝堂上的百家之争?”
“晓得,”这也是他龟缩在王宫种地不出的原因之一,“唧唧喳喳的烦不胜烦,也就你父王好耐性,要是让舒来做,统统拉出去得了。”
以前有七国的时候,诸子百家间没有绝对的胜负之分,今天你不要我那我明天就转投他国,待他日我功成名就再荣耀而归宣告你当年错失的机遇。就如范雎在为秦相前也曾走遍多国,一如纵横遍布七国。
但如今势力却与往昔大不相同,秦国大一统的局面,使得原本的七块蛋糕变为了一块,抢七个暂且还能权衡利弊再行抉择,当只有一块的时候,就算知晓自己绝无太大胜算也要硬着头皮上。
这就导致了这些日子朝堂上百家分属吵得沸沸扬扬,没上朝的白舒听了都头大:“谁找到你了?”
“是齐儒。”扶苏乖巧的回答道,“想要通过扶苏劝一劝父王和仲父。”
“他们知道我不喜儒家么?”缠绕在指尖的黑发松散开来,“我以为这是共识了。”
倒也不能说是全然的讨厌,只是在雁北他更为注重墨家、农家、兵家、医家和杂家,对专注动嘴皮子的纵横家、名家、法家和小说家来者不拒,剩余的就十分冷淡了。
甚至还一度杀了好几个劝他不要过多杀戮的儒家子弟,自那之后喜爱抱团又讲大义的儒家,就不怎么踏入雁北之地了,反倒是道家跑来了好几个。
“没办法吧,我大秦从来没有其余六国那般只侧重于某一家,前些日子还从齐国的史书中看到某任齐王抱怨秦国功利心太重,一点儿底线和分寸都没有呢。”扶苏走到白舒身边,跪坐在垫子上,“仲父,你为什么不喜欢儒家啊。”
“墨家帮我造出了纸,兵家帮我抵御外敌,农家种田养活士兵与百姓,医家救死扶伤,杂家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们比较实用。纵横能游说部落,名家护佑商贾权贵,法家帮我强权,小说家在百姓中打出好名声。”
嗤笑一声:“儒家在雁北之地能帮我什么,用之乎者也教化蛮夷?弱国无外交,他们儒家想说话,也要先用拳头说服他人,才能再行教化——”视线扫过若有所思的扶苏,“你就是另一把事儿了,等着蛮夷都被打怕了,推行儒家教化他们倒是个不错的用人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