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完美的入侵(第5/7页)
勃列日涅夫接受了这个意见。会后,苏共中央政治局马上将速战速决、全面消灭阿富汗抵抗力量的任务交给了苏军总参谋部,命令他们迅速制定阿富汗战争第二阶段作战计划。
事实上,就在这次政治局会议前,苏军总参谋部负责拟定苏军在阿富汗作战计划的奥加耶夫、阿赫罗梅耶夫和瓦连尼科夫等将军,曾向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呈递一份报告,警告国防部把苏联军队继续开进阿富汗会遇到种种危险,阿富汗好战的部族和险峻多山的地形,将会使苏军的行动变得徒劳无益。
他们很快就受到了乌斯季诺夫的训斥。乌斯季诺夫严厉地告诫他们:苏军开不开进阿富汗,这属于外交范畴,“我们的军队什么时候决定过外交政策?”乌斯季诺夫命令他们立即停止任何讨论,马上准备第二阶段军事行动计划。
这一次,勃列日涅夫的估计实在是过于乐观了。这场战争实际上此时刚刚开始,它不但没有在三到四周内结束,而且一打就是九年。勃列日涅夫只看到了苏军的入侵,却没有看到苏军的凯旋;不仅勃列日涅夫没有看到,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也没有看到。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十年后,正当阿富汗的反政府武装抵抗组织仍在不断壮大时,“苏联”这个词却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充满怀旧色彩的历史名词,永久退出了历史。
要知道,西方著名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帝国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帝国的败亡。
1980年1月下旬,苏军经过短时间的休整,除了留下一部分兵力防守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外,其余的大部分兵力向未被占领地区的一切抵抗力量发起了全面进攻。第二阶段的战斗正式开始。
为了加强苏军的打击力度,取得速战速决的效果,苏军首先将主要的兵力集结在几个大城市中,各自组成一个拥有数百辆装甲车和卡车的大部队,然后再分头沿着重要交通干线或朝着反抗活动频繁的地区迅速推进。一般情况下,这些部队前方有已归顺卡尔迈勒的阿富汗政府军开道引路,空中有苏军武装直升机的保护。他们一路包围搜查每一个村庄,逮捕任何可疑的阿富汗人,以大城市或交通干线为中心,成扩散状向阿富汗农村挺进。由于苏军动用的武装力量极其强大,基本上无人可抵挡其攻势,就像是一记重拳狠狠地砸过每一个所经之处,所以苏军自己骄傲地将这种进攻方式称为“拳头战术”。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在什么地方,如果有抵抗者出来迎战,或者苏军受到任何形式的袭扰,苏军就会毫不客气地派出武装直升机先对该地进行一番火力急袭,然后再出动大批装甲车将该地牢牢包围,最后地面步兵或者由直升机直接空降的突击队员才正式参加战斗,一举将该地的阿富汗反政府武装全歼。
苏军在征服每一个地区后,便会进驻一批军队,构建哨所,建立由当地人组成的阿富汗民兵武装,请回从前的地方官员,签署和平协议,并一改此前在该地区实行的恐怖手段,取而代之的是温和的同化政策。
苏军的这种战术在喀布尔、赫拉特、坎大哈、马扎尔和加德兹等地郊区大显威力。正如勃列日涅夫所预料的,抵抗者不堪一击,例如在1980年3月,苏军只发动一次进攻就收复了阿斯马尔和库纳尔公路干线。局势让勃列日涅夫越来越自信了。在克里姆林宫的一次私人酒会上,他兴高采烈地对同僚说:“阿富汗?那地方真不错!”
尽管胜利没有像勃列日涅夫所预测的那样在三至四周内到来,但战场上的局面使苏联确信,胜利只是早晚的事。既然军事胜利指日可待,下一步就该是在阿富汗巩固和加强苏联的影响了,这原本就是对阿富汗发动入侵的目的。
早在1980年初,勃列日涅夫在制定对阿富汗国内局势的策略时,就已经把宣传教化的作用放在了与军事进攻相同的地位上。1980年1月6日,在苏共中央组织和党务工作部发布的《对阿富汗党今后工作的意见》中有这样一段话: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认为,苏联能够满足阿富汗不止一次提出的、对阿富汗民主共和国给予多方面(包括军事)援助的请求,以同叛乱分子进行最坚决的斗争,就像从前那样。但是把反革命匪帮从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赶走,并不能被称作是积极的军事斗争。应当采取最果断的军事行动去反对那些坚决拒绝进行谈判的人。而且,同匪帮进行积极斗争不应仅局限于用武装的方法。一些叛乱分子是不妥协的阶级敌人,还有一些是受了骗后被迫去的劳动人民。因此,同反革命分子进行的武装斗争应该和宣传党的政策、政府公布确保劳动公民生活条件的一些法令结合起来,使他们能自愿地带着武器向政府军投降,同时还应该结合各种宣传鼓动形式,广泛利用固定和流动的无线电广播手段以及其他信息手段进行政治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