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军入关规模空前的大屠杀(第3/4页)
除此之外,清军还疯狂掠夺人口,将这些人当奴隶驱使,这项政策在皇太极时已经消停了,多尔衮掌权后又开始了。
遗民与贰臣
清军入关之后,遭难的是全天下的百姓,但在这期间,最纠结的还是知识分子。他们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面临着一场关系名誉和生死的抉择。
根据儒家的传统思想,忠臣不事二主,为人臣者要舍生取义。苟活还是殉国成为摆在明朝遗民面前最迫切的选择,明朝灭亡之后,大批知识分子自杀殉国,从容赴死。根据史料记载,有大批的遗民虽然没有选择死,但是也没有选择在清朝的眼皮底下过日子,而是选择了远涉重洋,到台湾地区、南洋或者日本去。据学者统计,明朝遗民的数目不下万人。
有遗民,有殉国者,就有贰臣。贰臣当然不是一个褒义词,贰臣是那些背叛明朝投降清朝的人,在当时,贰臣是非常受鄙视的。当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贰臣也没有什么,都是为了生存。人首先要活着,然后才有其他。
清政府也非常不地道,对于那些投降的贰臣,他们可以贬低,极尽嘲笑,搞得这些贰臣们非常难堪。相比遗民,贰臣们虽然衣食不愁,依旧过着富贵生活,但是人格就要低贱得多。
清初最有名的遗民当数顾炎武,顾炎武是苏州昆山人。明朝灭亡后,他开始了漂泊生活。身负奇学,名满天下。弘光政权建立后,顾炎武担任兵部司务,企图一展抱负,完成反清复明的大业。可惜,弘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政权又为马士英、阮大钺等人把持。不久,弘光就被清军灭掉。顾炎武于是投笔从戎,在苏州参加了反清斗争。失败后,回到老家。
没过多久,剃发令又来了,顾炎武的一些好友又参加了反剃发斗争,但顾炎武因为老母有病,只好在家照顾。顺治二年七月,昆山被清军攻陷,顾炎武两个弟弟被杀害,老母虽然侥幸活了下来,但落了个终身残废。
七月十四日,顾炎武的母亲绝食而死,临终给他留了遗训:“勿为异国臣子。”
从此,顾炎武蓄发明志,表示与清朝统治者对抗到底。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顾炎武写下诗句:“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此后五年,顾炎武辗转于太湖沿岸,和各地反清复明的志士秘密往来。
顺治七年,顾炎武以前的一个仇家叶方恒告发了顾炎武。为了免遭迫害,顾炎武剃去头发,装扮成商人,继续在江南江北一带和反清复明的人士交往。顺治十二年,叶方恒和顾炎武家里的仆人陆恩勾结,以组织反清武装的罪名告发顾炎武。顾炎武得知这个消息,悄悄地潜回昆山,秘密处死陆恩。但顾炎武也因此被抓进监牢里,后来在友人的帮助下才得以逃出狱。叶方恒派遣刺客在南京太平门外刺伤了顾炎武,并洗劫了顾炎武的老宅。
至此,顾炎武决定离开故土,远走中原。
顺治十四年,顾炎武变卖家产,开始了游学生涯,足迹踏遍山东、江苏、浙江、河南、陕西、山西等地。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以其精湛的学术造诣名闻天下。在游历名山大川的同时,顾炎武也不忘关注时局的发展,一直密切地关注反清复明斗争。顺治十六年,顾炎武到了山海关,怀想当年山海关一战,对清军入主中原一事悲愤不已,吟诵了一首《山海关》:长城古堞俯沧瀛,百二河山拥上京。银海仙槎来汉使,玉关秋草戍秦兵。星临尾部双龙合,月照平沙万马明。闻道辽阳飞羽急,书生急欲请长缨。
这首诗,怀想明朝边事,对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一事深恶痛绝。这一年夏秋之交,郑成功、张煌言率军挺进长江,一路战果辉煌,直逼南京。顾炎武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也跟着南下,希望能够有一番作为。可惜,还没走到扬州,就传来郑成功失败的消息,顾炎武只好怅然而归。顺治十八年,郑成功退到台湾地区,永历政权宣告瓦解。顾炎武满腔热血瞬时成空,一时心灰意冷,准备一辈子隐居,做一个学者。
顾炎武选择做一个遗民就意味着选择生活的艰难,因为封建社会士大夫基本不从事生产,换句话说,经济来源成了问题。
除了经济问题之外,顾炎武面临着最大的危险是政治迫害。在康熙二年,发生了一桩震惊朝野的文字狱一庄氏史狱,金庸《鹿鼎记》就以这桩文字狱开始。事件的经过是庄氏编了一本明史,书中有许多“犯禁”的地方,特别是纪年都是用明朝皇帝的年号。庄廷鑨曾经邀请顾炎武也来编写这本书,不过顾炎武委婉地拒绝了,因此逃脱了这场文字狱。这场文字狱牵连非常广泛,遇难的人达到七十多人,其中有不少是顾炎武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