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虎步中原(第2/8页)
对于燕国来说,第一种方案并不足取,并州已经丢失,太行山隘口众多,而且已经和北魏所共有,一旦敌军突破一处,守关大军则有被切断后路的危险。多处设防,顾此失彼,西燕因之而灭亡,再加上魏军属于草原游牧民族,不善攻坚城,慕容麟的固守中山、坚壁清野实在是上策。燕国的持久战能够拖垮北魏大军吗?
魏军行动非常迅速,攻拔晋阳的第二个月,魏将奚牧南下掠地汾川。于栗磾和公孙兰率领两万步骑偷偷从晋阳向东重新开辟韩信当年修筑使用过的栈道。拓跋珪亲提大军出井陉关直趋后燕国都中山城。魏军攻取常山,战局进展之顺利出乎拓跋珪意料。由于燕军龟缩防御大城市,魏军铁骑如入无人之境,常山以东各地的驻守官吏或者逃跑或者开城投降,各郡县纷纷归附北魏。
后燕军固守大城市的战略计划,使魏军兵不血刃进入河北。只有中山、邺城、信都三座城池还在后燕国手中。
冬季来临,北魏大军兵分三路,东平公拓跋仪带领五万骑兵进攻邺城;冠军将军王建、左将军李栗率兵五万进攻信都;拓跋珪亲自带兵进攻中山。攻城需要器械及使用技巧,对于习惯于草原作战的游牧民族来说,无疑非常艰苦。后燕国都坚固无比,中山攻防战进行得异常艰难。燕军凭借高大的城墙,在高阳王慕容隆带领下拼死守城,全力奋战,从早晨苦战到中午,杀伤魏兵几千人。
拓跋珪仰望高城,无奈叹息道:“中山城坚固,慕容宝不肯出城与我们决战。急攻会损兵折将,长期围困又要花费大量的粮草,不如先去夺取邺城、信都,得手之后再来想办法对付它。”拓跋珪避开燕国都城,重点进攻其他战略要点,从中山退兵向南开进,军于鲁口。慕容麟果然是将才,一切都在按照他的思路进行。
魏军的漏洞和困难显露出来了,三路军队均受阻不前。邺城守将慕容德夜袭北魏军,拓跋仪受挫退兵,拓跋珪不得不派出辽西公贺卢率骑兵二万增援。贺卢是贺讷的弟弟,拓跋珪的舅舅,论辈分自然也是拓跋仪的舅舅,因不服从拓跋仪节度,二将不和,邺城形势没有丝毫改变。王建、李栗的军队围攻信都,久攻不下。
魏国诸部落之间的矛盾因为战局不顺利开始激化。史书称“魏别部大人没根有胆勇,魏王恶之”。这句话说得很奇怪,自己的大将有本事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怎么会讨厌他呢?
首先要明白一点,什么是别部?别部是指魏国部落联盟中除鲜卑拓跋部之外的部落。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拓跋部与其他征服部落之间有很深的矛盾,他们也互相提防。什么原因使跟随拓跋珪南下的附属部落产生不满呢?这个问题不难猜测,草原民族打仗目的直接明了,没有长远目标,就是为了掠夺财富,包括黄金、牛羊、妇女、儿童,等等。
征战草原,牧民们的积极性很高。进入中原,为了获取民心,拓跋珪的政策有了变化,“军之所行,不得伤民桑枣”。有了类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类的军规。习惯草原散漫作风的部落首领们接受不了人死了不少,东西不能抢的军纪,频出怨言。拓跋珪对于不听话、有本事的部落首领们动了杀机。
将帅之间的不信任导致叛变,没根投降燕国,并要求偷袭魏营。慕容宝对没根的投降大喜过望,破格晋封镇东大将军。可惜“处难则非济世之雄”的慕容宝没有曹操的本事,曹操得到许攸投诚之后,马上采用他的计策火烧乌巢大败袁绍。慕容宝大封没根,却不肯完全相信。没根提出夜袭魏营时,慕容宝不派重兵前去,只调拨一百多名骑兵,导致没根虽胜而不能扩大战果。
没根时机选择正确,拓跋珪根本没有料到固守坚城的燕军会来偷袭自己。没根率领一百骑兵装扮成魏军模样,用魏军口令,夜入魏营,一直杀到中军大帐,差点把拓跋珪给宰了。拓跋珪狼狈逃走,没根人马太少,只能大杀一阵,领兵退走。原本可以大胜的战役草率收场,战胜拓跋珪的第一次机会丢失。
转眼到了冬季,战局毫无改变,燕国在中原的三大据点一个也没打下来。王建和李栗攻打信都,六十余日不下,士卒多死。拓跋珪集中兵力,亲自带兵进攻信都。守将慕容凤跳出城墙逃往中山,信都城向北魏投降。信都打下来,北魏军在邺城再一次遭受挫折。围城的拓跋仪和贺卢两军各自为战,互不联系,被燕军打得大败。
贰 风雪滹沱河
中原战局久拖不决,先前征服的并州和魏国根据地塞外大草原接连发生动乱。没根的侄子丑提在并州做监军,听说叔父降燕,害怕受到牵连,索性带着军队回草原举行叛乱。贺兰部、纥邻部、纥奚部加入反叛者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