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李密之死(第3/3页)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李密仰望苍穹,有什么东西瞬间模糊了他的双眼。

唐兵举起了刀,一道寒光闪过,李密的头颅飞离了肩膀。还有一些液态的球状物同时飞离了李密的眼眶。

那是泪。

几颗悬而未落的泪。

李密死时,年仅三十七。王伯当自始至终都站在李密身边,遂一同被杀。

数日后,二人首级传至长安。

对李渊来说,这无异于一份新年贺礼——在王朝建立的第一个新年收到的第一份贺礼。

李渊很快就把这份贺礼转送给了一个人。

徐世勣。

严格来讲,应该说是李世勣。因为早在一个多月前,李渊就已经把皇姓赐给了他。

当时李密入关归唐,徐世勣仍然据有李密旧地,却没有归属,而且他也没有自立的打算。随同李密归唐的魏徵由于不被李渊重视,就毛遂自荐,愿意代表朝廷前去招抚徐世勣。李渊遂任命他为秘书丞,派他前往黎阳劝降徐世勣。徐世勣马上就同意了。可是他的归附方式却与众不同。他对长史郭孝恪说:“这里的民众和土地都归魏公所有,如果以我自己的名义献给唐朝,就等于是利用主公之败,邀取自己的功劳和富贵,对此我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定把属下的郡县、户口、军队、马匹的数目开列一张清单,交给魏公,由他自己呈献。”随后徐世勣便派遣郭孝恪携带这份清单前往长安。

李渊听说徐世勣的归降使者已经入朝,但却无奏表呈给朝廷,只有一封信函呈给李密,他大为奇怪,遂召见郭孝恪。郭孝恪将徐世勣的本意做了说明,李渊听完后大为赞叹,说:“徐世勣不背德、不邀功,真纯臣也!”当即将皇姓赐予徐世勣。

此刻,当李世勣看到长安使者送来的那颗头颅时,悲痛便不可抑制地向他袭来。

李世勣面向北方,长时间地叩拜恸哭,最后上疏朝廷,请求将李密的尸首与尸身合成一处安葬。李渊随即命人把李密的尸体运到了黎阳。李世勣及其部众全部换上丧服,以君臣之礼为李密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出殡仪式,把他安葬在了黎阳山(今河南浚县东南大伾山)的南麓。

诚如李渊所言,李世勣不愧是一个纯臣。

可就是这样的纯臣,却始终得不到李密的信任。即便是在兵败邙山走投无路的时候,李密宁可归降唐朝也不敢投奔黎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失策,也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如果他当时不计前嫌,能够前往黎阳,与李世勣坦诚相待、和衷共济,那么大事或许仍有可为。就算最终不能战胜李渊,起码不会这么快就败亡;就算最终一样要出局,也不至于因“降而复叛”而受人指摘,玷污了一世英名。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历史只有结果。

当公元619年的阳光照临大地的时候,李密的坟头很快长出了离离青草。

白云变幻,时光流转,这个世界依旧混沌而喧嚣。

在隋王朝的废墟上拔地而起的大唐王朝,能否顺利地扫灭群雄,荡平宇内,重建一个拥有和平、秩序与权威的崭新帝国?

李渊父子对此充满信心,可他们的对手却对此不以为然。

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游戏还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