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萌起(第3/42页)

面向大众是现代建筑的基本立场,为了改变传统的、 昂贵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它毅然采用了工业建筑材料,比如水泥、玻璃、钢材等,大幅度地降低了建筑的成本。同时,还改变了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施工方法,大量采用预制件、现场组装等方式。为了降低成本和体现新时代风貌,现代主义以奥地利建筑家阿道夫·卢斯(Adolf Franz Karl Viktor Maria Loos, 1870—1933)提出的“装饰即罪恶”为原则,完全取消装饰。在形式上,采用了简单的立体主义外形,色彩基本是以白色、黑色为主的工业化的中性色。遵循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建筑由柱支撑,采用幕墙结构,成为一种单纯到极点、“少则多”(Less is More)、冷漠而理性、立体主义的新建筑形式。其形式特点可以简单总结如下:

(l)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而不再以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讲求设计的科学性,重视设计实施时的效率、方便和经济效益。

(2)形式上提倡无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受到艺术上的立体主义影响,表现到具体建筑上,有以下特征:

①六面建筑,而不是传统建筑的四面墙、屋顶这样五个面,因为现代建筑采用钢铁或者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底部用柱支撑,因而底部也是一个面,形成完整的建筑六面形式,因此达到重视空间,而不是单纯重视体积的目的(即美国建筑家菲利普·约翰逊提出的重空间volumn而不是重体量mass的观点)。

②采用钢铁、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此发展起来的以柱支撑整座建筑的结构特征,其必然结果就是幕墙架构的产生。由于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应用,各种材料的幕墙,甚至玻璃幕墙也都日益广泛地被采用,甚至成为现代建筑的符号和标记。

③标准化原则。只有标准化才能批量化,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才能为广大民众提供他们支付得起的廉价建筑。标准化因此除了技术上的考虑之外,同时也是为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服务的必要手段。另外,由于标准化,建筑施工就可以采用组装的方法,组装方法也成为现代建筑的一个基本施工手段。

德国工作同盟的Logo。

④反装饰主义立场。装饰造成不必要的开支,造成浪费,造成建筑无法为大众服务,因此,反装饰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立场问题,不仅仅是装饰思想的问题,所有的现代主义大师都有明确的反装饰立场。

⑤中性色彩计划。无论从造价考虑还是从反装饰立场考虑,色彩计划必然是中性色彩的,即采用黑色、白色、灰色的色彩计划,包括混凝土本身的色彩(称为“清水混凝土”)符合现代建筑的意识形态和技术要求。

(3)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考虑,室内采用自由空间布局,尽量少用隔断空间的永久性墙面。特别强调整体设计考虑,基本反对在图板上,用预想图来设计,而强调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

(4)重视节约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效益作为设计中的重要因素来考虑,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主要集中在三个国家进行试验,即德国、俄国和荷兰。俄国构成主义运动在意识形态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设计为无产阶级服务;荷兰“风格派”运动则集中于新的美学原则探索,是一场比较单纯的美学运动;德国现代设计运动从德意志“工作同盟”开始,到包豪斯设计学院为高潮,集欧洲各国设计运动之大成,初步搭建起现代主义设计的架构,战后影响到世界各地,成为“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的基础。

(一)德国的“工作同盟”

德意志“工作同盟”(the Deutscher Werkbund)是德国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个组织成为促进德国设计 发展的核心,对日后包括建筑设计在内的德国现代设计,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于这个名称的中文翻译,一直以来比较混乱,有译成“工业同盟”的,有译成“制造联盟”的,等等。其实这个名称的德文原意相当于英语的“劳动者联合会”,从它的运作来看,也主要强调促进社会和设计界、工业界和设计界之间的沟通,在于通过宣传来提高德国设计的总体水平,因此我觉得译成“工作同盟”比较合适。

世纪之交,受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和欧洲其他国家“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在德国曾经有过一个类似“新艺术”运动的设计运动,称为“青年风格”运动(Jugendstil),这个运动发展得相当广泛,是欧洲“新艺术”运动的一个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