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幽禁佛塔(第9/10页)

本来,钱牧斋是不想到苏州来的。那天接到刘师峻派人到南京的通知,钱牧斋感到十分为难,但迫于柳如是的压力,才同意前往苏州。到了苏州,钱牧斋和柳如是便协同刘大行赶往苏州府。朱知府看到钱牧斋的到来感到惶恐不安。他知道钱牧斋此次是专为董小宛的事而来的,而现在董小宛却在他的地方上被劫,所以在与钱牧斋的会见过程中一直有点心虚。钱牧斋在官场中混得久了,他知道要朱知府尽力地追查董小宛的下落就不能对朱知府过分使性子。于是他在整个询问过程中都表现出温和的态度,而朱知府在钱牧斋的温和态度下深深感到了自己的失职,于是他便派出得力捕快追查董小宛的下落。钱牧斋在会见了朱知府后,便又启程到苏州驻军主帅杨昆的府上,杨昆对钱牧斋的来访也表示愿意尽全力帮忙。

经过一天的奔波,董小宛的下落没有一点消息,柳如是的心中越是焦急。傍晚时分,她派人去叫来了惜惜。惜惜见到柳如是失声大哭起来,这哭声又勾起柳如是的悲伤,她想到董小宛的苦难命运便不由自主地掉下了眼泪。

第二天一早,钱牧斋和柳如是乘马车来到云岩寺里。昨晚柳如是想起董小宛曾告诉她说慧远禅师是位高僧,于是她今日便来寺里求见慧远,以测董小宛的祸福。在昨夜梦中,柳如是的脑海里灌满了董小宛飘浮不定的身影,那身影时而向她靠近,时而远去,柳如是觉得睡梦中的身影很痛苦,总是那样模糊不清。

觉尘接待了钱牧斋和柳如是,他看见钱牧斋和柳如是来到寺内,便产生一种不祥的预兆。柳如是在前殿求了一签,签上四句诗:“苧萝无复浣青纱,肠断湖帆十幅斜,蔓草尚沾亡国恨,乾坤何处可为家。”她见签语不祥,闷闷不乐。在云堂休息了片刻,柳如是便提出求见方丈。

慧远在方丈室接见了钱牧斋和柳如是,慧远坐在蒲团上,合掌当胸,手持佛珠。他精神饱满,高额深目,银髯飘拂于胸。柳如是见到慧远莫名其妙精神就愉快起来。她将刚才所求的签交给慧远,慧远看了一眼便说道:“施主放心,有吉无凶。”慧远见柳如是二人沉默不语,便又说道:“二位施主,不远千里而来,不就是为了此事吗?”

钱牧斋和柳如是听得心中一惊。慧远微笑着看他们。柳如是对慧远的话捉摸不透,于是她进一步试探性问道:“弟子世俗愚昧,望求法师指点迷津。”

“施主放心,贫僧方才不是说过有吉无凶吗。”慧远说。

慧远示意哑沙弥拿来笔砚,在一幅素笺上写了几句诗,然后递给钱牧斋。

“施主回去,请将贫僧偈语细细参阅,此行关心之事,即在此中。”慧远说完就叫哑沙弥送客。

事情的发展并不像霍华所预想的那样。刘师峻的离开使霍华高兴了一阵,他梦想着不久就将拥有董小宛。他打算等刘师峻离开苏州后外面对董小宛的追查风平浪静了,就将董小宛接到府中,即使董小宛不从,他也可以霸王硬上弓,将生米煮成熟饭,董小宛也无话可说了。如果按照霍华所想象的那样,董小宛是难逃厄运的,但柳如是和钱牧斋的到来使霍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这两天,街口到处是官府的捕快,连驻军官兵也进入城内寻找董小宛。霍华开始意识一旦董小宛被找到,他也逃脱不了责任。现在他想到劫持董小宛是他的一个错误。

霍华这两天都面对着虎丘的方向沉默不语,景尚天在此刻也表现出计穷。他也意识到董小宛的事终究要败露,他想劝霍华杀人灭口,但他清楚霍华无论如何是不同意的。景尚天眼看他的赏银将付之东流,于是对钱牧斋和柳如是恨之入骨,但他也只能是恨,在任何行动上他都无能为力。他觉察到霍府已被人监视,便告诉霍华并吩咐所有的人不准离开府内到云岩寺去。

觉尘感觉一种沉重的包袱压在心头,这感觉来源于董小宛。他从心里诅咒霍华,但他又无能为力,并对去年秋日的冲动而深深懊悔。他把现在面临的困境都归结于那次冲动,以至于现在受到霍华的操纵。他每天祈祷着霍华能尽快地将董小宛带离云岩寺,但佛祖对他的恩赐仿佛一无所有,他认为那是对他的惩罚。那天,他接待钱牧斋和柳如是以后,就知道无法脱离困境了。但他也存在侥幸心里,认为藏在塔中的董小宛是不会被人发现的。

“世人尽道皈依好,自在自然不了了;宝塔庄严佛法密,个中真谛须参晓。”钱牧斋面对慧远所赠的偈语苦苦思索着。

从云岩寺回来,他的脑子一直没有停止过思考。慧远所赠的偈语并不高深,但他仍然没有想出点头绪。柳如是见钱牧斋为救董小宛而非常辛苦,她早已准备好了几样可口的下酒菜,待钱牧斋参透偈语后便端出来,其实,钱牧斋对偈语的苦苦思索并不是考虑到董小宛的危难,他认为自己堂堂尚书大人如果对慧远的几句偈语都猜不透,有损他的自尊。看到钱牧斋痛苦思索的样子,柳如是几次想到云岩寺去请慧远给予明示,但她最终打消了这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