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澶渊之盟的『投降派』(第2/2页)

亲征了,宋真宗亲率大军,抵达澶州城下迎敌,就像寇准预料的一样,宋真宗的到来让宋军士气高涨,大军欢声雷动,红着眼就要冲辽军杀过去,偏偏辽军也不走运,进抵澶州后,辽军处处碰壁,虽然又攻克了宋朝的齐州,但是进攻遂城不克,又败于天雄军,可以说在整个长驱直入的过程里,辽军打下的城池只有一两座,但现在面对宋朝大军,绕道是不可能了,宋朝边防大军正火速赶来,宋真宗又在正面迎敌,摆出和你玩命的架势来。到时候人家要把你包了饺子,那是死都没地方埋了。就在这时候,宋军在战斗中又射死辽军主帅萧揽达,萧燕燕很识趣,立刻顺坡下驴,主动要求和平谈判。谈判之前,寇准坚决主张包围辽军,让其把侵占宋朝的幽云十六州吐出来,但是宋真宗不这么想,不打仗就行了,还这么多要求?只要不打,给钱也成。

然后就有了宋朝使臣曹利用的讨价还价,最后商定了每年30万岁币,公元1004年十二月,双方签字画押,宋辽成为兄弟之国,辽国尊宋朝为大哥,宋朝每年给“弟弟”30万,弟弟世代不和宋朝打仗,是为《澶渊之盟》。宋真宗高兴了,大臣们高兴了,老百姓也高兴了,当然寇准不是很高兴,不高兴那就罢了,不久之后,寇准被当初的主和派王钦若陷害,免职流放。然后,他成了后人景仰的大英雄,王钦若们,则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是仔细看看澶渊之盟的过程,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宋朝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有理由的。首先是这每年给辽国的30万,比起每年抗击辽国入侵的军费来,实在是个小数目,其次是宋朝一直忌惮官员立战功,毕竟还都吃着唐朝安史之乱的教训,历代皇帝坚定地认为国家的最大隐患是内忧,所以宋真宗也是很在意内忧的,找借口罢免有功的寇准,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至于那几位在这事件中的投降派们,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有着不同的面孔。

尤其值得商榷的人,就是王钦若。

这个人在歌颂杨家将的各类艺术作品里,都是个彻头彻尾的混蛋,在正史的记录里,也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在当时的北宋,他的绰号叫“五鬼”。他擅长投机取巧,尤其会对宋真宗逢迎拍马,喜欢跟人抢功劳,把别人的功劳占有成自己的功劳,而且专喜欢陷害人,比如寇准就是被他给害走的。宋真宗后来大搞封禅,他竭力逢迎,鞍前马后出力,实在不要脸到极点。所以文学作品里,他是汉奸卖国贼卧底,正史记录中,也是出了名的小人。

但这个小人却也办好事。

他是一个出名的清官,当年在亳州做知州的时候,就拒绝过百姓的礼金,认真为老百姓做事,他能够从亳州进入中央,是因为在当时北宋的官员考核里,他是以“廉洁”著称的。而且也很能干活,比如他主编的《册府元龟》,对北宋以前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整理,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宝典。

他还是一个非常慷慨的人,经常救济贫困学子,用自己的俸禄资助贫困的学生求学读书,可以说是当时有名的慈善家,至于什么“辽国奸细”之类的说法,也就是演义小说里常有。

而另一个主降派陈尧叟,在当时更是一个名士。如果说王钦若还是公认的小人的话,那么陈尧叟就是公认的贤人,无论是人品还是政绩,他在当时都是威望颇高的。

陈尧叟是北宋太宗年间的状元,而且是北宋历史上第一个连中三元的状元郎,才气没得说。他在广西做转运使的时候,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广西当地带去了汉族先进的打井技术,从此当地农业发展突飞猛进。他还在当地大力缉拿海盗,为民除害,在各个道路上修筑亭子等便民工程,可以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所以对这个人,宋真宗一直给予毫无保留的信任。比如他晚年觐见宋真宗的时候,宋真宗甚至准许他免下拜,并且一直以“先生”来称呼,放在北宋当时,也是一个亚圣人。

一个做过好事的小人,一个口碑颇好的大儒,为什么面对国家危亡问题,却主和了?其实主和,在当时不只他们,是大多数北宋知识分子的想法。北宋是继唐朝之后建立的,唐朝的灭国,给北宋最深刻教训的,就是安禄山叛乱,但是北宋人却矫枉过正了,无论是司马迁编写《资治通鉴》,还是北宋的知识分子对待对外战争之类的大事,无不持一个观点:武人掌权,国家必乱,重文轻武,才是稳定之道。话虽然有道理,但矫枉过正的结果,就是北宋武备不振,对外苟安,而宋朝那些饱读诗书的大儒们,一边笑话着侵略者是蛮夷,没文化,一边却又苟且偷安,阿Q似的想,和蛮夷计较什么,给他们点好处得了,就是这样苟安的结果,北宋一点点苟安成了南宋,最后又一点点苟安成了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