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十章 罪罚(第2/5页)

甚至,他连自己都无法改变。

曹操位极至尊,归去时收获的却依然是寂寞,而留下的仍是一地鸡毛。曹操的烦恼的的确确是世俗的烦恼。比如他对于几个儿子的评价。曹操认为其第三子曹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只有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以继承他的事业。但事实上,曹丕并不笃厚恭谨,在他继位后发生的一系列宫廷争斗中,这个男人的多疑、冷酷、自大一览无遗。曹操并没有找到一个才华超过他或者与他差不多的接班人来发扬光大他的事业。曹操身后,中国并没有很快地统一起来,而是继续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人人皆为棋子,胜负远未分明。 

曹操唯一的自知之明或者说聪明之处是在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七十二座疑冢,以“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这是他的一个自我保护措施,也是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这个世界究竟什么时候会好起来,曹操缺乏起码的信任和期待。

他的生,与乱世在一起。

他的死,依然与乱世在一起。

曹操是这个乱世最显眼的符号,贯穿始终。

冲动的惩罚

曹操死后事更多。

第一件事就是继承人问题。

曹操死时,儿子们都不在身边。文武百官一面组织着开追悼会,一面分头通知曹操的世子曹丕、鄢陵侯曹彰、临淄侯曹植、萧怀侯曹熊前来奔丧。这其中,曹丕的表现最好。他听说父亲去世,肝肠寸断,放声痛哭,亲率大小官员出城十里,伏道迎接父亲的灵柩入城。

但是,没有人知道曹丕的伤心是真的还是假的。虽然他表现抢眼,可作为曹操生前指定的唯一接班人,曹丕此时做任何伤心的表示都是理所当然的。

现在最重要的是曹操其他儿子做何表示。他们对曹丕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曹魏今后的政治走向。

曹操的其他儿子没有来。

起码在曹丕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时候,曹彰、曹植、曹熊没有现身现场。这是意味深长的缺席,也是令人不安的缺席。或许他们已经预感到父亲不会看好他们,所以索性不来。

但再怎么着,这是父亲的葬礼啊。这样的缺席毫无疑问泄露出他们心中的不满和反抗。

百官们沉默了。为历史的暧昧走向而沉默。

只有一个人发出了声音。

兵部尚书陈矫。

他说:“王薨于外,爱子私立,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意思是必须尽快让曹丕继魏王位,否则兄弟为了王位自相残杀,后果不堪设想。

百官们却不同意。

不错,曹操虽然在去世前明确了曹丕的继承人身份,但一来曹操的其他儿子尚不知晓,二来没有得到天子诏命,现在匆匆忙忙继位,没有合法而必需的手续。

陈矫的剑拔出来了,然后他割下自己的袍袖,意思是大家都别婆婆妈妈。今天必须拥立曹丕为魏王,否则,同志们的下场就跟这袍袖一样,很惨。

百官们再次沉默了。这是惊惧的沉默,也是不满的沉默。曹操的葬礼上出现了紧张和僵持的气氛。

直到华歆策马从许昌赶来,打破这种气氛。

他徐徐展开一份诏书。是天子封曹丕为魏王、丞相、冀州牧的诏令。

这样的时代,胜者为王。既然魏王位只能在曹操的儿子们中间产生,那就干脆给曹丕好了。这不仅是汉献帝的意见,也是华歆威胁他的结果。

华歆是这样一个人——相信未来不如创造未来。

不错,有很多人相信未来。这是生命达观的表现,却也是自我麻醉的表现。因为未来有好运有厄运,一味地相信未来,等到未来厄运临头,到时候崩溃的只能是自己。

所以,不如创造未来。

华歆就创造了未来。替曹丕,也是替自己。

他在汉献帝面前威胁利诱,促使这个对未来已经心灰意冷的皇帝在第一时间写下诏书,同意任命曹丕为魏王。

事实上汉献帝能做的工作也就剩这点了。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写着言不由衷的文字。就像很多人的日常工作一样,为了生活,只能如此。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汉献帝的言不由衷也创造了未来。

他在法令层面上承认曹丕继位的合法性,从而为历史的未来走向确定路径。

起码百官们被说服了。

百官们没有被一把剑说服,却被一张纸说服,这说明权力是大于暴力的。当然这个也不绝对。关键是看那把剑能不能捅破那张纸。如果暴力十分强大,那权力说到底也就是一张纸而已。

这是权力与暴力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