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第2/13页)
《月令》未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子配入此间架中。普通以十一月为子月,十二月为丑月,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四月为巳月,五月为午月,六月为未月,七月为申月,八月为酉月,九月为戌月,十月为亥月。《淮南子·天文训》中详言之。
此种配合,试以图明之:(图见下)
《月令》未以八卦配入此宇宙间架中。盖在先秦五行说与八卦说,本各自为一系统。(见第一篇第十五章第二节)八卦本可自成一宇宙间架,下章另详。今先略明此诸种配合者,因不明此,则西汉人所说之话,吾人将有许多不能解也。
三 【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
此时之时代精神,此时人之思想,董仲舒可充分代表之。《汉书》曰: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董仲舒传》,《前汉书》卷五十六,同文影殿刊本,页一至二十三)
《汉书》又谓:
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至向子歆以为……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董仲舒传赞》,《前汉书》卷五十六页二十三)
又谓:
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作《春秋》。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著矣。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五行志》,《前汉书》卷二十七上,页二)
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观此可见矣。《春秋》一经,以前儒者虽重视,然自经董仲舒之附会引申,而后儒所视为《春秋》之微言大义,乃始有有系统之表现;盖董仲舒之书之于《春秋》,犹《易传》之于《周易》也。
【注】董仲舒生卒年月,《汉书》本传未言及。苏舆作《董子年表》,起汉文帝元年(西历纪元前一七九年),止武帝太初元年(西历纪元前一〇四年)。(见苏舆《春秋繁露义证》)
四 【元、天、阴阳、五行】
董仲舒所谓之天,有时系指物质之天,即与地相对之天;有时系指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一名辞,似乎有自相矛盾之处;然董仲舒所说之天,实有智力有意志,而却非一有人格之上帝,故此谓之为自然也。董仲舒曰:
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天地阴阳》,《春秋繁露》卷十七,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宣统庚戌刊本,下简称《繁露》,页七)
此第一天字,乃指与地相对之天。末句天字,乃指自然之全体也。
董仲舒又言万物皆有所始,其所始谓之元。董仲舒曰:
谓一元者,大始也。……惟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玉英》,《繁露》卷三页一至三)
元在天地之天之前,故“人之元乃在天地之前”也。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是否亦有所始,是否亦始于元,则董仲舒未详言。
阴阳者,董仲舒曰:
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所以异于水者,可见与不可见耳,其澹澹也。然则人之居天地之间,其犹鱼之离水,一也。其无间若气而淖于水。水之比于气也,若泥之比于水也。是天地之间,若虚而实。人常渐是澹澹之中,而以治乱之气,与之流通相淆也。(《天地阴阳》,《繁露》卷十七页七至八)
此以阴阳为二种物质的气;然一般阴阳家及董仲舒在多数地方所谓阴阳,则非如此物质的。
五行者,董仲舒曰: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五行之随,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土居中央,谓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之不因甘肥之不能成味也。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气也,犹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五行之义》,《繁露》卷十一页三至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