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希拉里·曼特尔和她的《提堂》(第3/5页)

[2]可以说,亨利八世与克伦威尔这对君臣的关系远比正史记录得要纠结复杂。

托马斯·克伦威尔何许人也?恶棍,无赖,野心家,政治家,还是改革家?其实,在希拉里·曼特尔对他产生兴趣之前,他在各种文艺作品中早已滥觞——剧本、小说、电影、电视剧无一遗漏过他的身影,只可惜大部分作品中克伦威尔都是以反面人物或配角出现。莎翁的名剧《亨利八世》中,克伦威尔只是个籍籍无名的小配角。美国剧作家马克斯维尔·安德森1948年的作品《千日安妮》(Anne of the Thousand days)中,克伦威尔被塑造成一个心狠手辣的无耻之徒。罗伯特·鲍特编剧的电影《四季之人》(A Man for All Seasons)(获六项奥斯卡奖)中克伦威尔则成了野心勃勃的大反派,是葬送托马斯·莫尔的元凶,该剧后来在百老汇也上演过。至于电影电视,以亨利八世为背景的作品更是屡见不鲜:2007年风靡全球的美剧《都铎王朝》至今已播四季,其中的克伦威尔是个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还有2008年的电影《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这些影视剧作品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都铎热”,英国人的历史却能引起全世界粉丝的疯狂追逐,当然其中不乏有帅气迷人的乔纳森·梅耶斯(美剧《都铎王朝》中饰演亨利八世的演员)以及性感尤物斯嘉丽·约翰逊(《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中饰演玛丽·博林,即安妮·博林的姐姐)的功劳,但更重要的还是那跌宕起伏、波诡云谲的王朝传奇吸引了观众。

抛开稗官野史,正史中的托马斯·克伦威尔究竟是何等人物?他是亨利八世的亲信,担任过首席国务大臣,被封为埃塞克斯伯爵,辅佐亨利八世推行宗教和政治改革,对抗罗马教廷,解散修道院,为英国向近代化国家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他还促使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改革法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至尊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狼厅》中那位著有《乌托邦》杰作的圣人托马斯·莫尔就是因为拒绝宣誓拥护《至尊法案》而被处死。伟大的都铎历史学家杰弗里·埃尔顿[3]将克伦威尔视作建立官僚体系和议会构架之人。

时移世易,时间转眼到了21世纪,轮到希拉里·曼特尔出场了。在她的笔下,这个大名鼎鼎,或者说臭名昭著的托马斯·克伦威尔竟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来。曼特尔的《狼厅》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了活命曾鸡鸣狗盗的克伦威尔,他先后当过雇佣兵、听差、厨工、会计师、商人、律师,掌握多种语言,少年时足迹遍布欧洲大陆,能够通篇背诵《新约》,积聚了非凡的商业智慧和权谋之术,最后担任亨利八世的首席国务大臣,成为权倾一时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通过克伦威尔的眼睛,我们见证了安妮·博林苦心经营,博取王后宝座,见证了来势汹汹的宗教改革,见证了红衣大主教沃尔西的失宠,见证了圣人托马斯·莫尔的火刑,一幅波澜壮阔的都铎王朝政治、宗教和经济的完整图景跃然纸上。可以说,克伦威尔是串起这一系列重要事件的核心人物,也是这张密不透风的巨网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绳结。

曼特尔在2009年接受《纽约客》的采访时,曾被问及如何发现克伦威尔这个人物的。她回答说:“幼年接受罗马天主教教育时,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克伦威尔是所有事件的中心,然而在大多数小说和戏剧中,他却居于次要地位,我想把他置于舞台中心,把众人的注意力聚焦于此人。”诚然,一个优秀的历史小说家,要做的并非是让读者对一段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是让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更深刻地了解这段历史,并且意识到自己所触摸的只是历史的一角。正如著名画家小汉斯·霍尔拜因为克伦威尔所绘的那幅肖像画,1534年的克伦威尔正处于人生巅峰,画中的他坐在一张书桌前,手中攥着一卷纸,背靠着墙壁。身着黑色袍子的克伦威尔面色凝重,目视前方,仿佛正在筹谋着什么,至于画外的意蕴情感,读者只能揣测了。

“他看到了画中自己的手,放在面前的书桌上,微握的拳头里有一张纸。看着自己的各个部位,一根一根的手指,仿佛自己被拆散了一般,真是不可思议。汉斯把他的皮肤画得像交际花的皮肤一样细腻,但是他所捕捉的那个动作,那合拢手指的动作,却像屠夫拿起屠宰刀时一样坚定。他戴着红衣主教的绿松石戒指。”(选自简体字版《狼厅》P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