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一章 人生的失望之冬(第3/14页)

从此李鸿章沉溺在斗蛐蛐儿之中,学业的事撂在了一边。李文安见此大喜,立即板起长长的驴脸,拎起锄头,喝令李鸿章跟他出门。

出了门,就见满地的坟头。李文安喝道:跪下!

李鸿章跪倒在坟头前,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要拎锄头出来,会不会突然一锄头打死他。因为害怕,他头也不敢抬,就听父亲喝问道:你身边高高隆起的土包,是什么?

李鸿章:……是坟头。

李文安:你喜欢住在坟头边儿上吗?

李鸿章不明所以,更不知道如何回答,只是连连翻白眼。

就听父亲以沉痛的语气说道:儿子,你可知道,咱们家为什么会住在坟头边儿上,与鬼为邻呢?

李鸿章:……不知道。

李文安等的就是他这句话,当即大吼道:那是因为,咱们家这一脉,从你爷爷往上,没有一个人高中皇榜,没有一个人考中功名,所以才被人瞧不起,分到了与坟地相连的地方。

……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呀,李鸿章听不懂,又不敢明说,只好假装听懂了,听父亲教训一番。然后李文安带他回家吃饭。

可是没想到,李文安早已准备了一个完美的教育方案,单等着“蛐蛐儿事件”类似事情爆发之后,便施展出来,激发儿子上进的动力。按照这个教育方案,坟头边儿的现场说法,只是第一阶段,后面还有痛说革命家史的第二阶段。

郁闷的人生

“蛐蛐事件”中,随后出场的是李鸿章的母亲李氏。这个女人的价值,在历史上被严重低估了,她和丈夫李文安一样,都是谙熟儿童教育的专家,正是她的革命家史教育,激发了李鸿章发奋努力的勇气与决心。

那一天饭后,李氏把二儿子李鸿章叫过来,告诉他说:李家在淮上,是个大族,一代又一代的兄弟数量极多,每一代都要分家。到了李鸿章爷爷李殿华那一代,由于李殿华老头儿不争气,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上,结果分家时遭受歧视,分给他的是最差的挨着坟边儿的田地。而李家别的兄弟,分的都是好地。

这次事件给了李鸿章很大的刺激,从此他知道你若是没有一点儿人生成就,那么所有人就会合伙来欺负你。他再也不跟在没出息的爷爷屁股后面瞎跑玩蛐蛐儿了,而是发愤读书。1840年,李鸿章考中秀才,岁试时拔取第一。

一洗家门耻辱,李鸿章喜不自胜,赋诗曰:

暮鼓晨钟入听来,思前思后自徘徊。

人生惟有青春好,世事须防白首催。

万里请缨终子少,千秋献策贾生推。

愧予两字功名易,小署头衔斐秀才。

此诗一出,又暴露出了李鸿章人生目标不合理的老毛病。在诗中,他仰慕的是汉朝的著名文学家贾谊,可是这个贾谊是个出了名的悲剧人物。此人才华太盛,少年时就崭露头角,因此遭到朝官的憎恨,众人齐心合力地排挤他,才二十三岁他就落得个流放的下场。再后来他又被任命为长沙梁怀王太傅,长沙距当时的国都长安千里之遥,这形同再次流放。这局面就已经够让贾谊郁闷的了,可不承想,那个短命的梁怀王,却一不小心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死了,贾谊郁闷到了无以复加,才三十三岁,就活活郁闷死了。

青春期的李鸿章,以贾谊为人生目标,当然不是想学贾谊活活郁闷死。但其间的精神感应,势必会引导着他的人生往这条路上走。实际上,四十岁之前的李鸿章,做任何事情所追求的不是成功,而是郁闷。

李鸿章从此以郁闷为人生目标,他的追求是郁闷,他的名字,也是郁闷。

就在这种郁闷情结的影响下,终于爆发了“洞房门事件”。

所谓“洞房门事件”,是李鸿章中了秀才之后,阖家欢欣,于是立即替他迎娶妻子周氏。周氏在历史上留下来的记载不多,只知道她比李鸿章大两岁。李鸿章生于1823年,周氏则生于1821年,到了咸丰十一年,也就是1861年,李鸿章三十九岁,周氏四十一岁,正值李鸿章人生最郁闷的光景,周氏就活活郁闷死了。

周氏这可怜的女人,她新婚生活始于郁闷,终于郁闷,都是丈夫李鸿章以郁闷为人生目标所导致的。

话说迎亲之日,唢呐与鞭炮之声震耳欲聋,周氏头上蒙着红盖头,含羞步入洞房,等待着她最美好的人生时刻。

就听脚步声起,丈夫李鸿章走了进来,周氏心里颤抖着,充满了幸福与甜蜜之感。可是她没感觉到丈夫掀起自己头上的红盖头,只听到书本翻动的哗啦啦声响。然后就听到丈夫义正词严的声音:爱妻啊,值此美好的洞房花烛之夜,我们万万不要浪费这美妙的时光,我们要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要为帝国崛起而读书。你听我给你讲讲读经明心之理。夫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夫读经者,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此所谓耐性也。爱妻不妨照此行之,经学之道,不患不精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