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元嘉之治 十八 敢死队生擒赫连昌(第2/2页)
赫连昌在上邽遇到魏将尉眷的攻击,被迫退保平凉,奚斤进逼安定。安定一带离统万很远,魏军的补给跟不上。很快,奚斤的几万大军就陷入困境,战马病死,士兵缺粮。奚斤撑不下去,就放纵士兵到民间抢夺粮食,结果又遭到赫连昌的突袭,损失不小。奚斤只好下令筑堡垒自固,任由赫连昌在门口挑战,全没了向皇帝上书时的气概。
监军御史安颉对奚斤的退缩政策十分不满,质疑说:“将军受诏灭夏,现在反倒被敌人困住了,就算不被敌人杀死,逃回去也要受到军法惩治。进退两难,将军诸位就没想过自己的前程后路吗?”
奚斤为难地说:“现在将士无马,用步兵打骑兵,没有赢的道理,我看还得等朝廷的救兵才行。”
安颉火了,说:“如今敌寇在外头逍遥,我军兵困粮尽,再不决一死战,那才是死到临头了呢,朝廷来的救兵能有用嘛?与其等死,不如死战!”奚斤还拿马少的理由来搪塞。安颉请求挑选二百匹战马,招募一支敢死队,突击夏军,专捉赫连昌。就算不能破敌,至少也可以挫其锐气!”奚斤依然面有难色。
(安颉这个建议,有冒险成分,却正好可以应付这种情况,后来也被事实证明能够奏效。当时的监军御史其实只能向皇帝报告战况,没有权力干预指挥。关键时刻安颉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说明打仗比的不仅是指挥者的大策略、大智慧、大勇气,各种偶然因素都可能成为左右战局的关键,有时候即使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鬼点子也可能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说不动元帅,安颉就回来与大将尉眷私下商量,暗中挑选了二百名骑兵,准备作战。果然赫连昌亲自带兵进攻,安颉便带上他的二百敢死队应战。北魏的士兵们都认得赫连昌,一个个恨得牙痒痒,争先恐后地要去捉他。说来也巧,这时天色大变,又出现了拓跋焘在统万城外碰到的类似的天气——狂风大作,这次轮到赫连昌的战马摔倒了。他可没拓跋焘这么幸运了,魏兵一拥而上,把他摁倒在地捆了个结实,堂堂夏国皇帝就这么被天气、战马加上对手的好运气害惨了。
不过赫连昌之后的运气还不差,他被送回平城后,因为一表人才,引起了拓跋焘的好感(不知道是不是皇帝都有喜欢美男子的倾向),不但把他安置在自己的西宫,还把自己的亲妹妹始平公主嫁给他。后来拓跋焘更是常常把赫连昌带在身边,和他一起各骑一匹马去山里打猎。尽管北魏将士都觉得这样做不妥,拓跋焘却一直不以为然,说:“只要天命在我,又有什么好怕的?”可惜赫连昌不“识相”,终于在北魏延和三年(公元434年)叛变西逃,被魏将所杀。
赫连定收拾了残兵败将,逃回到平凉称帝。魏营里的安颉、尉眷立了大功,被拓跋焘加官进爵,很是风光。奚斤自认为身为元帅,功劳却被底下人给抢了,又恼又羞。他也不听手下劝阻,便率领数万骑兵追击赫连定。赫连定得到北魏军中前来投降的偏将的报告,知道魏军粮草饮水都不足,走不了几天。就在半路上设下埋伏,突击魏军。奚斤轻骑猛进,哪里料到这一手,结果全军大败,奚斤、娥清等人都被生擒,士兵更是伤亡近万。
赫连定乘胜东进,奔长安而来。魏军辎重留在安定,由大将丘堆把守。丘堆听说前面大军覆没,吓得丢下辎重掉头就跑,到了长安也不守了,拉上拓跋焘留在那里的高凉王拓跋礼,一直跑到河东的蒲阪才歇住脚,夏军重新夺取了长安城。
拓跋焘勃然大怒,下令安颉将败将丘堆就地正法,然后固守蒲阪,阻击夏军。
赫连定其实也没有更多的力量再往东扩张,他派使臣到北魏请和。魏夏的战事前后已有三年,总体来说,北魏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战果,夏国的疆域面积已经不到原先的一半大。拓跋焘需要时间休整兵马,便传了诏书,让赫连定亲自来投降。
赫连定自然不会乖乖上门,两家就这么处于短期停战状态。西面的战火暂时不烧了,北面和南面很快就相继出现了新的战事。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有人在北魏境内捉到了一头公鹿,浑身雪白,民间相传这是头神鹿。拓跋焘大喜,认为是天降祥瑞,就改元神麚(“麚”专指公鹿)。对于四面为敌的北魏而言,前程是否真能一帆风顺,依然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