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李斯的仓鼠哲学(第3/9页)
所谓帝王之术,学成后自然是卖给帝王家。从荀况那里毕业之后,李斯考虑到楚国已经衰落,不值得他效忠,而其他各国也在走下坡路,只有秦国是他理想中的粮仓,便西入函谷关,来到咸阳,投奔到吕不韦门下。
这是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刚刚去世的时候发生的事。
吕不韦阅人无数,通过一下午的交谈,便认识到了李斯的价值,推荐他当了郎官。
所谓郎官,就是国君的侍从,一般由博学多才的青年才俊担任。这是一个级别不高,但是可以经常接触到国君的职务。
在众多郎官中,李斯很快脱颖而出,赢得了嬴政的青睐。他曾经对嬴政说过这样的话:“但凡干大事业的人,应该因时而动。过去秦穆公虽然强大,却没有想过要吞并天下,这是因为周朝没有彻底衰落,还必须尊重周天子的权威。自从秦孝公以来,周王室越发卑微,诸侯混战不休,秦国乘势而起,一跃成为天下第一强国,凌驾于诸侯之上,已经有六世之久了。现在山东六国都屈服于秦国,如同郡县。以秦国之强,大王之贤,统一天下有如扫除灶上的灰尘一般容易。如果不抓住这么好的机会,坐等各国恢复元气,又合纵起来对付秦国,就算是黄帝再世,也拿他们没办法了!”
嬴政听了,深受鼓舞,不久就拜李斯为长史。而吕不韦也采用李斯的计谋,派出大量间谍前往各国,以重金收买各国的名士,使他们暗地里为秦国服务。对于那些不愿意被收买的,则“利剑刺之”。
又过了一段时间,嬴政又拜李斯为客卿,也就是享受卿的待遇,但仍以客礼待之。毫无疑问,吕不韦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他对李斯一直是关照有加的。
正当李斯春风得意的时候,一道逐客令打破了他的粮仓美梦。
一开始他感到很惊慌,就像小吏宿舍里的老鼠听到有人走近一般,将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但是,在喝完三大碗白开水之后,他就完全冷静下来了。
这么重大的事情,吕不韦为什么会毫无表示呢?逆来顺受可不是他的性格啊!
目前在秦国当官的外国人,十有八九曾经在吕不韦府上当过门客,甚至参加过《吕氏春秋》的编写组。将这些人统统赶走的话,吕不韦颜面何存?更重要的是,日后还怎么开展工作?
李斯决定到吕不韦府上去问个究竟。
吕不韦显然料到李斯会来。他像往常一样接待了李斯,耐心地听李斯把话说完,然后问了一个问题:“你打算怎么办?”
李斯愣了:“我还能怎么办?大王已经下了逐客令,我总不能赖着不走吧?”
吕不韦脸上露出一丝不耐烦的神色,但很快掩饰过去。他轻描淡抹地说道:“你难道就没想过,写封信给大王说说道理?”
李斯更迷惑了:“这,有用吗?”
吕不韦说:“当然有用。你是荀老先生的高徒啊,写篇漂亮的文章,说说咱们这些外籍人士对秦国的贡献,让大王明白秦国的发展离不开咱们,岂不是小菜一碟?”
吕不韦迟疑了片刻,又说道:“你要相信,大王是个明白事理的人。”
李斯恍然大悟,告辞回家,用了一个通宵的时间,写了一封《谏逐客书》,于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交给了嬴政。
文章开门见山地写道:“下臣听说有人劝大王逐客,私下以为不妥。当年秦穆公招贤纳士,从西戎部落得到由余,从楚国得到百里奚,从宋国得到蹇叔,从晋国得到丕豹和公孙枝。这五位都不是秦国人,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了二十个国家,称霸西戎。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富国强,辟地千里,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秦惠王用张仪之计,击破六国合纵,迫使它们西面事秦,至今都有深远的影响。秦昭王得到范雎,废除穰侯,驱逐华阳君,削弱私人的政治势力,一切权力归于公室,成就了秦国的帝业。这四位先君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大胆使用客卿,让天下的人才为秦国服务。而这些客卿也没有辜负秦国,如果没有他们,您认为秦国会有今天的富强吗?
“大王冠上挂的明珠,腰上配的宝剑,出门骑乘的骏马,都不是秦国的产品,但是大王十分喜爱它们,这是为什么?如果非秦不用的话,很多好东西您就没机会享受了。现在您听了人家的谗言,不分青红皂白,无论曲直是非,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这又说明什么?说明您喜爱器玩之物胜过尊重人才。
“下臣听说,地大物博,国大人多,兵强士勇。泰山不挑剔土壤,所以有那么高大;河海不拒绝细流,所以有那么渊深;王者不排斥外人,所以能够弘扬美好的品德。地不分东南西北,民不分中国异族,兼容并包,共同进退,这就是三皇五帝无敌于天下的根本原因。如今您却把宾客都拒之门外,让他们去为诸侯服务,使天下人才畏缩却步,不敢入秦,难道不是所谓的‘借兵给敌人,送粮给盗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