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秦赵长平之战(第3/9页)
但廉颇还是坚守不出。他的策略是以逸待劳,用持久战拖垮远道而来的秦军。
时间一长,王龁就有点吃不消了,不断派人在赵军壁垒前辱骂撒野,极尽挑逗之能事,企图引诱廉颇出战。无奈廉颇如同老僧入定,每天只是训练士卒,对外界的干扰一概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王龁闹得越凶,廉颇越是气定神闲。
《孙子兵法》第二篇第一条:“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廉颇就不相信,秦国数十万大军长期远离关内,驻扎在长平,它的后勤补给能够支撑两年以上。只要赵军能够坚守两年,不只是长平的秦军受不了,整个秦国都受不了。到那时再主动出击,攻破秦军可谓轻而易举。
廉颇沉得住气,赵孝成王却沉不住气了。
确切地说,赵孝成王从一开始就沉不住气。早在六月间,秦军刚刚攻破赵军两座营垒的时候,赵孝成王便对廉颇的指挥能力产生了怀疑,心急火燎地与楼昌、虞卿等大臣商议对策。
赵孝成王说:“这样下去不行,寡人想派兵增援廉将军,把上党夺回来。”
楼昌的意见是,增兵无益,不如派使者带重金到秦国媾和。
虞卿一贯主张合纵抗秦,他说:“那些主张和谈的人,都抱定一个观念,认为赵军必败,所以不如早点讲和。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能不能讲和,主动权在秦国手里。大王您认为秦王是想打败我们呢,还是想逼我们讲和?”
赵孝成王想了想说:“秦王不遗余力,当然是想打败我们。”
“这就对了!”虞卿说,“您现在应该做的,是派使臣带着重金去魏国和楚国,让秦国觉得天下诸侯又组织了合纵,秦王才会有所畏惧。那时候再去与秦国和谈,才有可能成功。”
赵孝成王没有采纳虞卿的意见,还是派了一位名叫郑朱的使者前往秦国。
郑朱究竟是何方神圣,史料上没有记载,《战国策》中仅仅称之为“贵人”,总之不是什么特别尊贵的角色。然而,当郑朱来到咸阳,却受到了秦昭王和范雎的热情接待。不,岂止是热情,简直是大张旗鼓。这样一来,全天下都知道秦国和赵国在和谈,那些准备发兵救援赵国的诸侯一看这架势,心里都在想,人家都要和好了,没必要掺和这件事啦!
郑朱在咸阳住了十几天,享受的待遇和取得的成果完全不成正比——当他醉醺醺地离开咸阳的时候,秦昭王还是没有答应停战。而赵国已经失去了向诸侯求援的机会,只能咬紧牙关,独自面对秦国的全面进攻了。
到了八月间,赵孝成王又开始为廉颇的坚守不出发愁。
“寡人已经给他派去这么多援兵,廉将军为什么还不出击呢?”他多次这样对左右大臣说道。
有人回答:廉将军毕竟是老了,胆儿也变小了。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连平原君也是这样认为。赵孝成王于是派出使者前往长平,催促廉颇进军。可是使者去了三五拨,每次带回的消息都是廉老将军拒绝出战。
这个廉颇,究竟有没有把寡人放在眼里?赵孝成王又急又气,黑着脸在宫里走来走去。他不知道,有一个人比他更着急,那就是咸阳城里的秦昭王。
自从廉颇坚守壁垒以来,秦国实际上也在不断地增兵,王龁手下的秦军渐渐地由原来的二十万增加到三十万,后来又增加到四十万,与赵军不相上下。
这四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平,就像是一个无底洞,将秦国的资源都吸了过去。为了保障部队的后勤供应,每天都有将近一百万人来往于咸阳与长平之间。而且为了填补四十万大军派出去之后的空虚,不得不征发更多的农民去防守函谷关和武关。所谓“日费千金”,那是孙武那个年代的老黄历。秦昭王每天早上一睁眼,第一个念头便是又有一万金不见了。
这样下去,就是座金山也得掏空了啊!
有一天,秦昭王跟范雎商量:“您看,咱们要不先把军队撤回来,免得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反倒钻了咱们的空子。”
范雎摇摇头说:“那就前功尽弃了。”
“可是,廉颇老奸巨猾,无论如何都不出来应战,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啊。”
范雎笑了:“大王不要着急,老臣已经在采取措施了,不出一个月,赵军必定出战。”
原来,这段时间以来,范雎一直没有闲着。他不断派出间谍,带着巨额资金前往赵国散布谣言:“秦国最害怕的,就是赵国改派赵括为统帅。”
赵括是谁?赵奢的儿子。
《史记》记载,赵括自幼学习兵法,喜欢谈论军事,自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比得上自己。有时候赵奢和他讨论军事问题,连赵奢都说不过他。赵奢死后,赵括继承家业,也时常在宫中听命,深得赵孝成王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