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秦定国策:远交近攻(第3/8页)
王稽回答:“没有。”
魏厓点点头,又说:“你没有带什么游说之士回秦国吧?那些人皮厚嘴尖腹中空,只能添乱,还是不要带回来的好。”
王稽说:“不敢。”
魏厓走后,王稽抹了一把汗,请范雎出来,说:“先生真是料事如神。”
范雎说:“且慢夸赞。我从车中观察穰侯,是个疑心很重的人,不是那么容易受骗。他刚刚走得匆忙,等一下想起来了,必定派人回过头来搜查。”一边说着,一边拉着郑安平下了车,道,“你们先走,等躲过了搜查,在前方的驿站等我们。”
王稽将信将疑,把范雎丢在路旁的树林里,继续前行。才走了十余里,身后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几名相府卫士骑着快马追了上来,说:“奉穰侯之命,搜查奸细。”
当然什么都没搜到。王稽气定神闲看着他们搜查完毕,心里对范雎充满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能够给秦国带回这样一个奇人感到高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王稽进入咸阳,向秦昭王推荐了范雎之后,秦昭王的反应十分冷淡。
“张禄?”他皱了皱眉头,“寡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人呀。不过既来之,则安之,你就先给他安排一个地方住下。任用之事,以后再说吧!”
秦昭王说着,挥手让王稽退下。这也难怪,范雎之名,秦昭王多少听人说起过;“张禄”是何许人也,他根本没听过,又怎么可能有兴趣?
于是范雎就在咸阳先住了下来。
公元前270年,胡阳在阏与战败。与此同时,魏厓却在积极调动兵马进攻齐国,经营陶地。范雎写了一封信,让王稽带给秦昭王。信上说:“下臣听闻,圣贤之君临朝听政,有功劳者一定受到赏赐,有能力者一定会封官加爵,出力多的俸禄就优厚,功劳大的爵位就尊宠,没有能力的人不能做官,而有能力的人也不能让他埋没。大王如果觉得下臣的话中听,那么照此实行,秦国将更加强大;如果认为下臣的话不中听,那我留在秦国也没什么意义。
“俗话说得好,昏君赏其所爱,罚其所恨;明君赏其有功,罚其有罪。下臣我枯瘦如柴,挺起胸膛挡不住棍棒,硬起腰杆抵不住刀斧,怎么敢拿一些没用的话来冒犯大王的虎威呢?
“依下臣之见,秦国现在岌岌可危,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大王的统治也将受到威胁。太深入的话,下臣不敢写在书信中,也没有办法用书信说明白。恳请大王在游乐之余,抽出一点时间接见下臣。如果下臣说的话不能够让大王满意,宁愿伏死!”
秦昭王读到“秦国现在岌岌可危”,心里猛然一跳,对王稽说:“这位张禄先生,现在可是住在你府上?”
王稽说:“是,但是已经在收拾行李,准备离开秦国,另寻出路。”
秦昭王连声说“对不起”,请王稽赶紧坐宫中的传车回去,将“张禄”接进宫来。
秦昭王在离宫接见范雎。范雎到了之后,装作不认得内宫,故意闯了进去。秦昭王正好从内宫走出来,宦官们看到了,赶紧对范雎说:“大王来了,快回避,快回避!”
范雎大大咧咧地说:“秦国哪里有大王?我只听说过有太后、穰侯罢了!”
宦官们吓得上前去堵他的嘴。秦昭王听到,知道他在借题发挥,迎上去拉着他的手,先道了一个歉:“寡人早就应该亲自来聆听先生的教诲了,不巧正好赶上义渠的事情紧急,寡人必须早晚亲自向太后请命。现在义渠的事情结束了,寡人赶紧请您进宫来指教,礼数如有不周到之处,还请先生原谅。”
范雎连忙说:“下臣不敢。”
在场的其他人看到这一幕,不觉都惊呆了,不知道这位张先生究竟是何方神圣,居然能够让秦昭王如此低三下四。
有必要说明一下。这一年是秦昭王三十七年,宣太后已经六十余岁高龄,仍然不改其风流本性。数年之前,义渠王来到咸阳朝觐,宣太后见其身高八尺,威风凛凛,便将其召进后宫,成就了一段风流韵事。义渠王尝到甜头,回去之后念念不忘,隔三岔五往咸阳跑。宣太后来者不拒,曲意奉承,几年下来,竟然为其生出了两个私生子。义渠王极为得意,却不知道这正是秦国为消灭义渠而施的美人计,宣太后自愿担当了诱饵的角色。在义渠王出入秦宫的这些年间,秦国已经做好了讨伐义渠的全部准备。秦昭王三十五年,义渠王连同两个私生子在咸阳甘泉宫被杀,秦军随即向义渠发动进攻,经过两年时间,终于将义渠消灭,并入秦国领土。宣太后身体力行,自始至终参与了消灭义渠的计划,也就是秦昭王所说的“义渠之事”。
秦昭王让左右全都退下,殿中再无他人。两个人拉了几句家常,秦昭王突然做了一个非常的举动,朝着范雎跪下,说:“敢问先生有什么要指教寡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