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海上屠鲸
暹罗女王万丽妹重新表示了对圣光寺的拥护和服从,大家也开始了新的秩序,那是一个令每个人都满意的秩序。
圣光寺对国政的确是采取放任的态度,绝不像李至善事事干涉,相反的,圣光寺还尽到了辅导协助的责任。
国君的政令有所疏漏或不及之处,圣光寺会派遣高僧为代表,婉转地向国君陈说解释,提出修正,臣属如果对国君有抗顽不服的企图时,圣光寺也会加以疏导。
圣光寺是讲道理的,处事的态度也是公平的,立场总是以全民的福祉为主,所以他们所执持的道理,有时虽兔不了对某一两个人有损失,却也使人无以为驳,当然,光凭道理还不足以压服人的。
圣光寺另有一股使人信服的实力,他们的护卫就是那股力量的主流。
这股人是梅玉邀来的江湖好手,为数不过百来人,却真正地尽到了监督的责任,他们平时散布在各处民间,搜集有司官吏们的施政情形。
小有不法者,他们通过圣光寺,直接提出警告,饬令改过,若是再估恶不悛,圣光寺则搜集证据递交朝廷,依法予以惩戒。
这情形与李至善的控制略有相似,只不过李至善是以利害为前提,圣光寺则是以法理为尊。
情势是稳定下来了,但是圣光寺仍然有着隐忧,那就是李至善不见踪影,他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在西南夷的控制被夺,也不会甘心的,但是他能躲到哪里去呢?
还有,建文帝在圣光寺中为圣僧的消息,毕竟是很难瞒过人的,中原的大明朝廷是否就不闻不问呢?永乐帝已登基,而且把都城迁到燕京,改称北京,意在有别于金陵的南京,大事整修宫殿,作万年江山的打算了,但他对这个流亡的侄儿是否就能放心了呢?
建文帝很关心这件事,梅玉也很关心这件事,他对建文帝的保护仍然很周密,时时在提防大内的刺客。
好在京中有着一位极为有力的内应靠山——三宝太监郑和,他的侄子郑文龙执掌锦衣卫正指挥使,控制着一半以上的密探大权,消息自然十分灵通。
梅玉他们找不到李至善,大内密探却有本事找到了他的踪迹,这老儿十分狡猾,他早已在海外觅妥了另一处的势力范围,秘密设置了不少人手,用他一贯的手法,控制了海外的一些岛国。
在暹罗更向西南有爪哇、苏门答腊及马六甲等诸岛国,更行西南则为天竺,古时有高僧法显,就是由海上经由这些岛国,远赴西天取经而回。
他的事迹不如唐三藏之众为人知,主要的原因有三,其一是他取回的经籍俱为梵本,而他本人又未加翻译,未能流传,其二是他是私人行动,未若唐三藏为唐太宗御派,第三个原因最重
要,就是三藏之行,因有吴承恩撰西游记小说,使之广传民间,流传天下之故。
李至善听说苏门答腊有一个叫高港的地方,当地的大酋长叫陈祖义,是李至善的外甥,曾以全力支持他在当地的发展,已经成为各部落间最有力量的一部了。
最近听说他在那联合诸部,加强了戒备,而且大量地建造战舟,有几个不跟他们合作的酋长,都已先后被他吞并更换掉了,声势汹汹。
这些岛国因为远处海外,从来也没有臣属于哪一个大国过,而且岛上多半为野人生番,大部分都是些海客漂流而去,在那儿教化生番,组织成国,所以人种各异,最多的还是汉人和天竺人,其中尤以汉人的势力最大。
李至善把势力伸到这儿来,又俨然成为一代霸主了,他大概不能忘记被驱出西南夷的仇恨,亟思报复,所以才练兵造船,大概准备发动攻势了。
这个消息是很令人震惊的。
爪哇及苏门答腊、马六甲、婆罗洲等群岛,为数不下千余,每个岛大小虽不等,但大者并不小于暹罗、缅甸等国人口,加起来几近百万之众。
这是一股很可怕的力量,不过暹罗和缅甸深感恐惧,连安南也大感不安。
他们都不约而同向圣光寺求援问计,圣光寺接获消息也深感困扰。
李至善的苏门答腊远隔大洋,必须靠舟舷为渡,他那儿的人员虽多,但是舟只有限,不可能来得太多,这边以逸待劳,先聚重兵以击之,倒是不可怕。
但惟一伤脑筋的是攻击来自海上,无法臆测方向,也不知道对方登陆的地点。
中南半岛三面是海,海岸线很长,地势又是山峦起伏,丛林密生,交通不便,大军调动很困难,不若对方在海上灵活,大军集中在一地,他们可以避重就轻,到乙地登峰攻击,势将防不胜防。
这下子连梅玉也没辙儿了,他只有消极地派出一些渔船在海上远眺,发现有大批的船只时,立即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