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投资于教育
如果你认为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Derek Bok)
大约20年前,我们刚结婚住在中国的那段时间,在中部贫瘠的大别山区认识了一个骨瘦如柴的13岁女孩。女孩名叫戴满珠,与父母、两兄弟和姑婆住在山坡上一间残破的木头棚屋里,从那儿走到最近的公路要两个小时。家里没有电、自来水、自行车、手表、时钟或收音机(简直是没有任何财物),而且他们还和一头猪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全家人一年只能在过年时吃到一次肉。昏暗的小屋里几乎没有家具,只有父亲为姑婆制作的一口棺材。“我现在还算健朗,”姑婆愉悦地解释,“但最好先作准备。”
戴满珠的父母小学没有念完,几乎不识字。他们认为女孩接受教育没什么用处。如果女孩长大后只是天天锄田和缝补袜子,为什么还要会读书写字?小学学费一年13美元,对于仅有几张破烂纸钞的家庭来说似乎是个浪费,那笔钱大可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买米。所以当戴满珠升上六年级时,家人叫她辍学。
戴满珠矮小、清瘦,留着细长干枯的黑头发,个性羞怯内向,比13岁的普通美国青少年要矮一头。她买不起教科书,甚至连铅笔和纸张费用都无法负担,但是她是该年级的明星学生,她渴望继续上学。
“当时我父母正生病,他们说交不起学费了,”她看着自己的脚害羞地说,声音小到几乎听不见,“因为我是老大,父母要我辍学帮忙做家务。”辍学后她还是经常跑到学校,想“蹭”一些知识。她依然梦想着成为家里第一个小学毕业生。老师们特别疼爱戴满珠,不时给她旧铅笔和纸,希望支持她学习。
戴满珠和校长站在学校前,她已读到六年级,面临辍学。
(拍摄:尼可拉斯)
第一次拜访该校时,老师介绍我们与她认识。第二次再去时,戴满珠带着我们走了四英里路到她家看她父母。1990年我们写了一篇文章报道戴满珠,纽约的一名读者深为同情,通过摩根银行(Morgan Guaranty Trust Company)汇给我们1万美元帮她支付学费。我们把捐款交给学校,校方喜出望外。“现在我们可以让这里的所有孩子上得起学了,”校长称,“甚至可以盖一栋新校舍!”那笔钱的确用来建造了设备更好的小学,并且为该区的所有女孩提供了奖学金。资金用了大半之后,我们打电话向捐款者报告进展。
“您真的是非常慷慨,”我们由衷地说,“您无法相信,1万美元在中国的一座村庄里能够带来多么大的改变。”
对方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才开口:“可我捐的不是1万,是100。”
经过一番调查之后才搞明白,原来是摩根银行出了差错。我们联络摩根银行的资深主管,很正式地问他是否打算派遣银行工作人员要回这笔钱,而那样的话,这些孩子们都要辍学了。“如此说来,”他说,“我们乐意捐出这笔钱帮助他们。”
美国人的慷慨——和粗心,都让村民们惊叹不已。不管怎样,多亏了戴满珠,校方才得到这笔捐款。学校免了她的学费,她可以一直读下去,只要能够通过考试。于是她读完小学、初中、高中,最后上了会计学校。毕业后她在广东省找了份工作,担任当地工厂的会计。一两年后,她也开始帮亲朋好友找工作。她寄回家的钱越来越多,使父母成为村庄里数一数二的有钱人。我们几年前回访时,戴满珠的父母(姑婆已经过世了)住上了一栋六间的水泥屋——对他们而言实在过于宽敞了。他们还是养了一头猪,把它圈在那间如今已成了猪圈的老木屋里。现在家里有电、火炉、电视和风扇。
戴满珠在2006年嫁给了一名技术一流的工人(铸模师傅);第二年,也就是她30岁时,生了一名女婴。她在东莞市的一家台资电子公司担任主管,但是她想自己创立公司。老板同意助她一臂之力,这很可能会成为她发财的新机会。
因为摩根银行资助了所有奖学金,山区的其他女孩也突然间享有了难得的教育机会,毕业后她们纷纷前往广东的工厂找工作。她们把钱寄回老家,帮忙支付弟妹的学费,弟妹们最后也在中国沿海找到了好工作。这些都让山区更繁荣、更有影响力了。如今那里铺了通往村子的公路,正好经过新盖的戴宅旁边。也许有一天,村里会给纽约那名捐款者,或是戴满珠树一个雕像——又或是给那名糊涂的银行职员也说不定。